【主題闡述】
中國古典音樂歷經時代滄桑,依然在不知不覺中觸動著我們的靈魂。跨越時間、空間,其悠揚的回音至今仍典雅浪漫.激動人心……中國古典音樂不同于西方音樂通過聽者的感官來引發其想象、思考和情感的體驗,而是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回旋、激蕩,縷縷不絕,余味無窮。那種遠古空靈、浸透深厚的傳統文化的韻味,讓人忘記周遭一切。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則透過音樂傳遞給每一個聆聽者。
【素材展示】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鐘子期能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據文獻記載,《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與《流水》分為兩首獨立的琴曲。前半部分運用相隔兩個八度的撮弦奏法來描繪高山的雄偉氣勢:后半部分連續使用大量上下行的刮奏手法來表現流水的各種形態:流水琤琤,滔滔不盡,奔騰澎湃。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的銅制磁盤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新的“知音”。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國古典樂曲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一首充滿中國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禪琴譜》說:“曲音清幽,音節舒暢,一種孤高現于指下;似有寒香沁人肺腑,須從容聯絡,方得其旨。”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清秀乖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冰清玉潔氣質與品格的人。曲中泛音在微調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整首樂曲的背景是深邃而又開闊的,彈奏要放松,呼吸調勻,取音要講究“剛不粗厲,柔不靡弱”,才能做到音色上的“清”乃至整體意境上的“清”。
《春江花月夜》
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蕭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多姿多彩的景物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以及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整個樂曲氣韻優雅,刻畫入微,于悠揚秀美中見氣勢,于優美抒情中見豪放,音韻豐滿,起伏有致,富于形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漢宮秋月》
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被禁錮在深宮中的宮女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出宮與家人團聚。夜深人靜,明月高懸,宮女們以月當人,訴說自己在宮中的悲慘遭遇,纏綿悱惻,傷感動人,悲憤凄涼,如泣如訴,表達了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乖一種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短暫的休止引發了聽者對其生命的思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聆聽時,可清晰感受到宮女在悲痛欲絕、傾盡苦衷后,面對鏡中靚麗面影,一點朱唇,萬縷青絲,卻無人欣賞時的哀思和怨憤。
《陽春白雪》
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兩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陽春》乖《白雪》,是由楚國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廬,名莫愁。郢州石城,夸湖北鐘祥人)創作,在屈原、宋玉的幫助下傳唱開來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神奇秘譜》在題解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乖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古曲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后來泛指高雅不俗的藝術作品。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反映的是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對擺脫俗塵凡事羈絆的希望。音樂形象生動,精確。樂曲采用漁民和樵夫對話的方式,題材集中精練,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曲調飄逸瀟灑,描繪出漁樵在青山綠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態。樂曲中時而出現伐木或搖櫓的聲響,使人形象地聯想起漁樵生活的情景。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
《胡笳十八拍》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中原,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乖思鄉刷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衰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而創作的琴曲,是我國音樂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壘曲共十八段,運用官、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后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樂曲以十分感人的樂調訴說了蔡琰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抒寫了主人岱對祖國、對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離別的痛苦之情。
《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有關該曲由來的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他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他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他進宮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此曲之所以能躋身十大古曲之一,還得部分歸功于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對司馬氏的專政而慘遭殺害.在臨行前嵇康從容彈奏此曲以為寄托,彈奏完畢他嘆息道:《廣陵散》今天成為絕響。之后《廣陵散》名聲大振,人們在理解這首樂曲時又多了一層意義——它蘊含了一種蔑視權貴、憤恨不平的情緒。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晨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全曲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又蒼勁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壯麗的秋江景色,表現出清淺的沙流,云程萬里,無際群雁飛鳴起落的聲情。曲意爽朗,樂思開闊,給人以肅穆而又富于生機之感,惜鴻雁之高飛遠翔,抒發乖寄托人們的胸臆,體現了古代人民對祖國美麗風光的歌頌與熱愛。琴曲音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
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離鄉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離別后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運用示例】
午后小憩罷,手捧一杯香茗,聽一曲《高山流水》,感受友誼的力量;聽一曲《梅花三弄》,感受圣潔和堅強;聽一曲《春江花月夜》,感知如畫江南;聽一曲《漢宮秋月》,體味官怨深深;聽一曲《陽春白雪》,品味高風雅趣;聽一曲《漁樵問答》,感悟隱逸之樂;聽一曲《胡笳十八拍拍》,感受生死離別;聽一曲《廣陵散》,領略傲岸風骨;聽一曲《平沙落雁》,感知秋意闌珊;聽一曲《十面埋伏》,體味英雄末路的悲愴。
古韻錚錚,聲聲入耳,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余音繞梁,蕩人胸懷,情味無限。傳統文化魅力無窮,樂曲經典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