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探究題要求考生對作品或作者的觀點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探究時須在文中找準一個切入點,并結合文章內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的分析與評價。探究追求的是見解力求獨到,寫出個性,張揚靈氣,論點力求深刻,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深入一點。
二、答題方法
解答探究性題目應當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1.表述答案要有層次性。探究性的題目,問題往往設計成: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談談你的理解等。因此,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首先要符合題目要求,要用“我對這個問題是這樣看的”,或“我認為”“我覺得”等句式來表述;其次,有序地寫出自己的幾點感受或理由。不管從哪個“角度”和“層面”來講,都要善于由淺近到縱深地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條的前面,都盡可能地用一句綱領性的語句作提示,這樣就保證自己的陳述條理清楚,層次井然。如2015年新課標卷Ⅰ《馬蘭花》第4小題:
小說三次寫馬蘭花流淚,每次流淚的表現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樣。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并說明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本題題干的表述很具體:“每次流淚的表現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樣”,這是告訴考生應答哪些內容;“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并說明這樣寫有什么效果”,這是告訴考生應怎么答,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確、具體。考生在組織答案時也應如題目所要求,層次清晰,表達有序。
2.以文本為思考的出發點,適度拓展延伸。文本是探究的根本。但要答好探究題除了要立足文本,同時也要跳出文本,深入剖析文本主題的社會根源,指出作品的現實意義。“文本內+文本外”是探究題的常規思考模式。文本內的探究一般從內容、主旨、情感、章法等幾個因素的相互聯系入手;文本外的探究就是要將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文本的社會意義結合起來,這樣的探究看似在文本之外,其實恰是作品深層內涵的體現。如2015年新課標卷Ⅱ《塾師老汪》第4小題:
老汪這一形象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氣質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實則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
這道探究題與往年不同的是,命題人將課內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入到高考試卷中,提醒廣大考生重視課本、回歸課本。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可先課內后課外,先依據課堂所學,回顧孔乙己的形象特點,和他思想困境產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課內推斷課外,結合文本思考老汪的形象特點,和他精神困境產生的根源。這樣可降低答題難度,提高準確率。
3.深入思索,精心組織詞句。探究題分值大,評分時按點給分,答案要點必須條分縷析;即便找準角度,分清要點,在敘述語言上還要精心雕琢,力爭表意完整準確。如2015年江蘇卷《比鄰而居》第15題:
請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畫線句(艾草味里,所有的氣味都安靜下來,只由它彌漫,散開。)的意蘊。
本題考查考生探究作品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對于這篇小說,選擇的審視角度很多,聯系文本,本句可以從文化生活的角度來發掘其深層意蘊;其次要進行層面切割,對于一個句子,我們可以對它作字面上的解讀,這是淺層次的,還應當結合民族心理、文化傳統等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子孫萬代
□汪曾祺
傅玉濤是“寫字”的。“寫字”就是給劇場寫海報,給戲班抄本子。他有個癖好,愛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馬鏡,一個“長樂未央”瓦當,一塊藕粉地雞血石章,一塊“都靈坑”田黃……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錢從劇團打小鼓的小趙手里買的。
一天,小趙拿了一對核桃,請傅玉濤看看。傅玉濤接過來一看,用手掂了掂兩顆核桃,說:“哎呀,這可是好東西!兩顆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狀,完全一樣,是天生的一對。這是‘子孫萬代’呀!”
“什么叫‘子孫萬代’?”“你看,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個一個小葫蘆。這就叫‘子孫萬代’。這是真的‘子孫萬代’。”
“‘子孫萬代’還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蘆是生成的,假‘子孫萬代’動過刀,有的葫蘆是刻出來的。這對核桃可夠年份了。大概已經經過兩代人的手。沒有個幾十年,揉不成這樣。你看看這顏色:紅里透紫,紫里透紅,晶瑩發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層水。這種色,是人的血氣透進核桃所形成。好東西!好東西!——讓給我吧!”
“傅先生喜歡,拿去玩吧。”“那,這么著吧,我給兩塊錢,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玉濤對這一對核桃真是愛如性命,他做了兩個平絨小口袋,把兩顆核桃分別裝在里面,隨身帶著。一有空,就取出來看看,輕輕地揉兩下,不多揉。這對核桃正是好時候,再多揉,就揉過了,那些小葫蘆就會圓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到傅玉濤家來破四舊,把他的小文物裝進一個麻袋,呼嘯而去。
四人幫垮臺。傅玉濤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還是愛逛地攤,逛古玩店。有時他想也許能遇到這對核桃。隨即覺得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毀了,這對核桃還能存在人間么?
一天,他經過缸瓦市一個小古玩店,進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對核桃!核桃放在一個瑪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鏡,隔著櫥柜的玻璃細細地看看:沒錯!這對核桃他看的次數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個小葫蘆他都數得出來。他問售貨員:“這對核桃是什么人賣的?”“保密。”“原先核桃有兩個平絨小口袋裝著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縫的。”傅玉濤看了看標價:外匯券250。
這時進來了一個老外。老外看了看,問:“這是什么?”售貨員:“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為什么賣那么貴?”售貨員請傅玉濤給老外解釋解釋。
傅玉濤說:“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這種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濤叫售貨員把玻璃柜打開。傅玉濤把兩顆核桃拿在手里,熟練地揉了幾圈。
“揉,有什么好處?”“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這核桃的色,紅里透紫,紫里透紅,這是人的血氣透進了核桃。”“血——氣?”
“把核桃揉成這樣,得好幾十年。”“好幾十年?”“兩代人。”“兩代人,揉一對核桃?”“Yes!”
“這對核桃,有一個名堂,叫‘子孫萬代’。”“子孫萬代?”“您看這一個一個小疙瘩,都是小葫蘆。”傅玉濤把放大鏡給老外,老外使勁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這樣的核桃,全中國,您找不出第二對。”“我買了!”老外拿了這對子孫萬代核桃,一路上嘟噥:“子,孫,萬,代!子孫萬代!”
傅玉濤回家,炒了一個麻豆腐,喝了二兩酒,用筷子敲著碗邊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選自《汪曾祺小說經典》,有刪改)
汪曾祺的小說追求“融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請結合文本進行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