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動作的運用是籃球比賽中較為常見也非常實用的技術手段,出色的籃球運動員可以利用自身的動作、節奏,改變這些表象信息,從而達到擺脫、突破對手的目的。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隱藏著大量運動員本人的心理變化,因為籃球比賽不僅僅是身體素質、技戰術的較量,也是運動員心理與智慧的較量。如果水平相當,那么誰能夠發揮最大的心理潛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充滿必勝的信心,誰就有可能獲得比賽最終的勝利。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喬丹曾說過:“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個運動員心理變化對比賽的影響。本文從運動心理的角度出發,對籃球運動員假動作的訓練作出淺析。
1.籃球運動員假動作的心理練習
假動作的熟練運用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是后天形成的,這些高度自動化的動作是通過千百次的嘗試練習,使參與動作的四肢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在關鍵的時刻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使動作表現出看似“真”、實則“假”的虛實結合動作。假動作的完整性、連貫性直接受運動員中樞神經,特別是大腦皮層的影響。也就是說,大腦對外界信息的反應能力,決定著動作完成的質量。
綜上所述,籃球訓練中教練員不僅要對運動員動作技術水平進行指導,還要根據課時任務和計劃,加強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聯系,使運動員承受賽場上應有的心理壓力,從而讓運動員把復雜的信息轉化為主觀意愿的自主行動。
2.籃球運動員假動作的信息反饋
假動作是根據比賽時的具體情況作出的基本動作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根據比賽時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分析,是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應有的品質。對手在場上的動作、位置,甚至是神態變化,都是可以捕捉的信息,當這些信息被大腦接收后,作出瞬間的判斷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
正如進攻隊員在突破前的虛晃以及真假結合的動作,從動作本身來說已經形成運用自如的動作。運動員動作的強度和速度,肌肉的緊張與松弛的交替,四肢的位置與變化,都是借助于運動感覺與平衡感覺的作用,而使動作表現得恰如其分,其心理依據在于籃球運動員把正確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相應區域,大腦接收到的信息經過瞬間分析綜合,再支配與調節四肢和身體,然后再將動作信息傳入到大腦皮層,這樣循環往復,控制調節假動作的形成。假如在反饋通路中任何一個部分損傷,則動作信息不能傳遞到中樞及其相關部分,進而調節動作。如一個籃球運動員的運動感覺和平衡感覺遲鈍,那么,就不可能做出逼真有效的假動作。
3.籃球運動員假動作臨場觀察力的提高分析
籃球比賽中有效的假動作源于信息的采集,而信息的采集依賴于視覺的觀察,給大腦提供必要的情況,如雙方隊員的位置和球的變化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抓住有利時機,機智地應付復雜的場上形勢。所以說觀察對于籃球運動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論進攻或防守都離不開認真的觀察分析,假動作的運用更是如此。運動員的觀察力提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包括對方采取的戰略戰術、對方隊員的技術特點等都要了解。(2)觀察要進行分析,善于發現對方的薄弱環節和心理狀況等,這就有可能乘虛而入。(3)觀察要敏銳,在瞬間進行,才能適應賽場上各種復雜情況的變化。觀察是假動作的形成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就不可能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
4.籃球運動員假動作的思維運用
籃球比賽中的假動作是良好身體素質、熟練的基本技術和聰明機智三者緊密結合的產物,這里的聰明機智就是運動員頭腦中的思維。籃球比賽實際上是互相斗智斗勇的過程,只有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情況,經過瞬間的分析判斷、運用計謀,以假動作等手段使對方產生錯覺,引誘對方上當,才能出奇制勝。思維在假動作中的作用有:
(1)在比賽過程中對場上的情況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對方優勢與薄弱環節,乘其猶豫慌亂之際做假動作,使對方以假當真而中圈套。如果對方隊員高大,動作靈活性差,做假動作時就必須考慮到重心低,動作轉換速度要迅速果斷,使對方始終跟不上自己的節奏而處于被動狀態;如果對方是一名靈活性極強、反應很快的對手,做假動作時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重心,造成對方失去重心,在時間差上多下功夫。
(2)做假動作時目光指向、視線的轉移、面部表情等都要真假結合,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使對方摸不清頭腦,動作切不能形成始終如一、左虛右實的固定模式,這樣就易被對方識破。
(3)利用“位置差”、“時間差”使動作表現逼真,直接得球后就可以靈活運用假動作把球傳給同伴,或直接突破上籃或投籃。
(4)防守中同樣可使用假動作這一手段,若防守隊員僅憑技術、體力,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必須考慮利用假動作隱蔽自己的真動作,造成進攻者失去平衡、步法錯亂等。如防守對方時向右做上步動作,但卻是假動作,目的是迷惑對方向自己左方做動作(傳或運),然后迅速向左搶占有利位置,這種情況往往會使對手處于不利的形勢或忙中出錯。
5.如何巧妙利用對手的條件反射來運用假動作
由于籃球比賽中,信息的采集是通過視覺收集、傳入大腦,這個過程幾乎是瞬間完成的,因此留給球員的反應時間是十分短暫的,分析后作出的回應動作也是根據以往經驗發出的,并不是臨場分析明確后的結果。因此,往往可以用“沒有意義”的動作來讓對手發出條件反射,從而作出錯誤的應對措施,達到我們的目的。
例如,當籃球運動員在籃下停球后,此時并不可以再次運球,但是當進攻球員作出持球的假轉身,防守球員依然會根據進攻球員的動作發出相應的動作,但是此時進攻方的轉身是無意義的,因為根本不可以二次運球,而防守球員在短暫的時間內并不可能意識到這一點,往往就是利用條件反射來作出動作變化。
總結:本文參考眾多文獻后,從運動心理學角度闡述了籃球運動中假動作的形式,它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經過長期實踐,是通過平時千百次嘗試的結果。籃球運動員通過感覺器官把正確信息傳遞到大腦,然后通過反饋機制來控制和調節假動作的形成。這其中觀察、思維是正確假動作形成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通過正確的觀察,了解場上對方隊員的真實情況,積極思維與分析,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假動作迷惑對方,攻其薄弱環節,達到取勝的目的。(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