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農墾改革發展電視電話會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神,全面部署深化農墾改革、加快農墾事業發展、落實政策措施等各項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12月1日《意見》對外正式發布,這是24年來中央首次對農墾改革發展做出全面的部署。《意見》共5部分23條。主要內容包括:深刻認識新時期農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確新時期農墾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農墾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加快發展,推進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強對農墾改革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理論、改革、政策三大突破
“《意見》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明確農墾戰略地位作用、改革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的綱領性文件。”對于該《意見》,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農業部黨組成員楊紹品如是評價。在他看來,《意見》最大的亮點是實現了包括理論、改革以及政策方面的三個突破。
在理論上,《意見》提出了農墾是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新時期農墾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就是要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
其次是在改革上有突破。楊紹品認為,《意見》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導向,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重點回答了墾區怎么改、農場怎么改,以及人員、資產和土地管理體制機制等怎么辦的問題,但同時又結合農墾實際提出了“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管辦分離、購買服務”等改革過渡路徑。
三是政策上有突破。《意見》提出要實現“一個同步實施、兩個全面覆蓋”,即各項規劃要在農墾同步實施,國家強農惠農富農和改善民生政策要在農墾全面覆蓋。“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提出要以財政性資金為先導設立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創新農墾土地管理方式,提出要管理好、保護好、利用好農墾國有土地,穩步推進農墾土地資產化和資本化。”
改革路徑應穩中有進
國有農場的改革是一個熱點。楊紹品認為,要打造現代農業的企業集團。集團化改革是墾區改革的主導方向,要推動墾區創新體制機制,逐步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通過墾區集團改革加強優勢資源的聚集和整合,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有控制力的現代企業集團。
農墾仍然是集區域性、經濟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組織形式,雖然要改革,但改革是個漸進過程。因此《意見》提出創新農墾行業管理體制,在改革過渡期內,整建制實行集團化改革的墾區可以保留省級農墾管理機構,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同時盡快過渡到集團化、企業化管理。楊紹品介紹說,農墾管理人員經過批準允許到農墾企業兼職,但要從嚴掌握,并且要嚴格執行兼職不兼薪的政策。
保護與盤活雙管齊下
在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墾國有土地流失和被占用情況十分嚴重,如何改革農墾的土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嚴格的保護,二是盤活和利用。”楊紹品告訴筆者,《意見》做出了詳細規定,從一些政策上填補了農墾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的空白。《意見》提出,要加強農墾土地的權益保護,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管理,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快推進農墾國有土地的確權和登記,《意見》強調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國有土地確權和發證任務。
提高活力、動力和競爭力
此外,農場改革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農場既要辦企業又要辦社會。《意見》中提出改革農場辦社會職能。對于此,楊紹品坦言,農墾改革難度比較大。自2012年開始,國家啟動了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這次《意見》提出要堅持社企分開的方向,推進國有農場生產經營企業化和社會管理的“屬地化”。
隨著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農墾企業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將提高,農墾組織化程度、經營管理水平和職工科技文化素質高的優勢得到更好發揮,從而“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更好地示范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創業致富增收,更好地帶動周邊農村發展新型城鎮化。”楊紹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