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朝野協商破裂、在野黨一片反對聲中,憑借執政黨在國會占多數席位的優勢,韓國新任國務總理黃教安的任命案得到通過,當天獲得韓國總統樸槿惠的任命狀,就任第44任國務總理。外界紛紛議論,在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疫情中臨危受命的黃教安,不知能在總理寶座上堅持多久。
黃教安的“前輩”運氣都不好。樸槿惠首次提名的總理人選是原憲法法院院長金容俊,獲提名5天后因子女兵役和房產投機問題而放棄提名。樸槿惠政府首位總理鄭烘原,因處理“世越”號沉船事故不力而請辭。樸槿惠隨后提名前大法官安大熙和《中央日報》前總編輯文昌克,但都在被媒體挖出有不當行為或言論后,放棄提名。鄭烘原多待了10個月,到今年2月16日才“交棒”給國會院內代表李完九。但李完九當總理不過63天,就因卷入政治獻金案被迫請辭。又過了52天,總理空缺才由黃教安填補。
總理“難產”又“短命”,也不是樸槿惠倒霉,而是韓國政壇的“傳統”。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至今共產生過6位、18任總統,而國務總理卻有44任,共計40位,這還不包括近20名代總理。更狠的是,在1954年至1960年,以及1961年至1963年,國務總理一職還兩次遭取消。
韓國總理“命途多舛”,首要原因是憲法。1948年通過的韓國憲法規定,韓國實行“半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有國務總理的提名權,但人選必須獲議會批準。此后雖經多次修憲,這種“半總統制”得以保留。韓國現行憲法規定,國務總理輔佐總統,在行政上接受總統命令,領導各行政部門。
作為總統行使行政權的“超級部長”,總理往往出力不討好——榮譽歸于總統,失職則要一肩承擔。任何政策失敗,總理都要負全責,國會也只能問責總理,而總統只需提名一個新總理來收拾殘局。但在行政決策過程中,總理的實權還不如總統府的秘書室長和國家情報院長,也不能像各部長官一樣負責具體事務,大部分總理就像“稻草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總理一職就被貼上了總統“傳聲筒”“擋箭牌”的標簽。韓國國會議員鄭斗彥曾質疑,沒有人事權和預算權的總理,如何能統率政府各部門?
除了要為行政失誤承擔無限責任外,總理還需面對國會人事聽證會的檢驗。國會雖無法主導總理提名,卻能“為難”提名人。提名人的一切都必須一一檢驗,不少人因為學歷、投資、親屬國籍、免除兵役等問題折戟沉沙。金容俊放棄總理提名資格后,樸槿惠曾說:“韓國人事聽證會制度是有問題的,它傾向于將提名人視作罪人進行‘審問’。聽證會本意是在國民面前驗證公職候選人的政策理念等,應該保護個人隱私以及尊重人格。人事聽證會應將重點放在當事人的辦事能力上……現在,優秀的人才因害怕出席聽證會而不愿擔任公職。”在這種情況下,總統提名時干脆不考慮能力和資格,只根據道德清廉的標準進行選拔。但這樣選出的人,又更容易成為“傳聲筒”和“擋箭牌”。
為了改變總理這種“稻草人”印象,從1997年開始,韓國政壇就不斷呼吁實行總統、總理分權的“責任總理制”。所謂責任總理,就是獲得總統部分權力的實權型總理。2012年大選期間,兩黨參選者都提出了“責任總理”的競選承諾。但從實際效果看,在憲法條文沒有變動的前提下,“責任總理”仍只是口號。
著有《大韓民國國務總理》一書的韓國行政學教授李在遠,將韓國總理比喻為“大家族里的長媳”。一方面,總理要向其他媳婦(部長們)傳達婆婆(總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要把媳婦之間的瑣事告訴婆婆。要讓長媳發揮作用,婆婆就應該下放部分權力,提高長媳的地位。但現在的情況是,國務總理更像是受夾板氣的小媳婦,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