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零點北京飛新加坡的航班,幾乎成了“習馬會”記者的專機。飛機上有許多經歷過2005年“連宋大陸行”(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的記者,他們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見證歷史的參與感和新聞大戰一觸即發的興奮感。
這些天,兩岸領導人會面成了新加坡百姓討論的熱門話題。從肉骨茶店的老板娘,到出租車司機,看到記者都會說:“哦,是來采訪習先生與馬先生見面的。”這一刻,星島新加坡匯聚了全世界華人熱切盼望的目光。
老朋友般親切自然
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碧空如洗。守候在香格里拉酒店會見大廳的600多名記者,靜待兩岸領導人跨越66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600多人當中,臺灣方面就來了300多名。據說由于報名的人太多,后來還限制了人數。
當時針指向下午3時,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屏住呼吸。伴隨著一連串快門聲響起,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分別從左右兩側的門走了進來,相向而行,伸手相握。
在黃色的背景板前,兩岸領導人互致問候,兩手始終緊握,并應記者要求向不同角度微微側身,微笑致意,讓現場的中外記者盡情記錄這載入史冊的80秒。人群中有人情不自禁地喊著“習先生”“馬先生”,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和此前媒體猜想的一樣,習近平身著深色西服、系紅色領帶,馬英九則身著深色西服、系藍色領帶。歷史性握手之后,兩人轉身向舉行正式會面的金塔廳走去,邊走邊聊,神情如老朋友般親切自然。
步入會見廳,習近平、馬英九在守候的記者們面前稍事駐足,揮手致意。現場又是一陣鎂光燈閃爍。雙方落座后,習近平問:“馬先生,可以開始了嗎?”“哦,好。”對這“貼心”的詢問,馬英九略顯“意外”。一問一答間,盡顯尊重與善意。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歷史將會記住今天。”習近平一語千鈞。談及一灣淺淺的海峽帶給兩岸中國人的傷痛,他神色凝重;說到“一家人”時,他加重了語氣。馬英九也深情地講道:“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
兩岸領導人能夠見面,表明在“九二共識”的框架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觀念更加牢固。而相比“九二共識”所達成的“一個中國”共識的政治基礎,“振興中華民族”的“一個民族”共識更具包容性和感召力。
兩岸領導人對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共同冀望,對“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的再確認,令無數兩岸同胞心潮澎湃。
給馬英九加分不少
會面結束后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說:“會面有利于激發兩岸同胞攜手合作,同心協力,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熱情……”隨著近幾年來“習馬會”從猜測成為現實,張志軍從中奔波,他的名字如今也為兩岸所熟知。
“張主任,你沒有誠意,都不回答問題……”說話的是臺灣媒體人周玉蔻。張志軍雖然在記者會后設置了記者提問環節,但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周玉蔻此前已在多個場合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她就這樣,人來瘋。”不少媒體同行聽聲音就知道是她,連臺灣記者也覺得,“她這回瘋得有點過頭了”。“不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關注度有多高。”
馬英九隨后也召開了記者會。心急的臺灣媒體向他拋出了許多問題,令他應接不暇。有記者問下一次“習馬會”是什么時候,“小馬哥”慢悠悠地說:“今天才初次見面,一步一步來嘛。兩岸間的事,還是要循序漸進。”有記者問,以前有“九二共識”,這次為什么不搞個“一五共識”?馬英九說:“共識又不是紅酒,不用每個年份一個吧!‘九二共識’就挺好的。”人們被他的幽默逗樂。有臺灣記者說:“不奇怪,他的口才歷來是好的,大學辯論社出身。他的問題不在口才。”不管他的問題在哪里,“習馬會”和這場記者會,給馬英九加分不少。
在當天的晚宴上,兩岸領導人相鄰而坐,舉杯暢飲,時而聊聊抗戰,時而聊聊生肖和金門特產,氣氛融洽。
“習馬會”結束后,來自兩岸的數百名記者仍然聚集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堂,希望能夠捕捉到兩岸領導人晚餐后的身影。從北京飛來的臺灣中天電視大陸新聞中心主任特派員戴菉,已經在酒店駐扎了好幾天。她說:“跑兩岸新聞這么多年,很高興這次能夠見證歷史。沒能來的同行都很遺憾。”臺灣東森新聞大陸中心副理楊釗說:“我們作為長期跑兩岸的媒體人,看到這一幕也覺得此生圓滿了。”新加坡《聯合早報》中國新聞主任韓詠紅說:“這是一次突破性的、締造歷史的會面。今年恰逢新中建交25周年,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舉辦,也顯示了新中友誼的歷史傳承。”
水到渠成的會面
早在2012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就已經開始接觸。是年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馬英九當天即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份發來賀電,并稱呼習近平為“習總書記近平先生”。習近平在當天的回電中稱對方為“馬英九主席”。雙方都默契地提到“中華民族”字眼,并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除了電函往來,習近平與馬英九還通過第三方互致問候。2013年2月25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連戰向習近平轉達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問候,習近平也請連戰轉達對馬英九的問候。不到4個月后,習近平在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吳伯雄與連戰一樣,成了習近平與馬英九互相轉達問候的中間人。
2013年7月,馬英九第三次當選國民黨主席,習近平當晚的賀電中稱“馬英九先生臺鑒”,馬英九在回電中稱“習總書記近平勛鑒”。雙方均希望為提升兩岸同胞福祉繼續攜手努力。與上次互電不同,兩人都在電函的末尾加上了祝福語。習近平祝馬英九“順頌 夏祺”,馬英九則回敬“順頌 時祺”。
隨著關系越來越密切,雙方開始考慮會面事宜。據馬英九回憶,“習馬會”議題起于兩年前。“首先是大陸媒體刊登相關報道和評論,臺灣媒體跟進。”那一年在印尼巴厘島舉辦的APEC會議中,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第一次碰面,“并且互稱官銜”。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養源齋設家宴款待連戰夫婦。據臺灣媒體報道,習近平在這次會面中提到了“習馬會”,并稱這不是為了個人或任何政黨,而是為了兩岸人民的福祉。
今年10月中旬,“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廣州會見張志軍,張志軍主動拋出此議題,夏立言建議以今年11月18日在菲律賓舉行的APEC會議為會面場合,張志軍以國際場合不宜為由拒絕,但表示“第三地是可以考慮的”。夏立言又建議將會面地點定在22年前舉辦“汪辜會談”的新加坡。雙方各自返回后向高層請示,“習馬會”最終落到實處。馬英九說,兩岸關系與時俱進,習馬會面水到渠成。
“習馬會”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在習近平眼中,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馬英九也講道:“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凡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都希望生活在和睦的大家庭中,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所長黃靖說:“兩岸領導人的此次會晤也為今后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定下了框架,不論是誰,不按照目前的路走,合法性就可能受到挑戰。兩岸不能選擇過去,但可以在共同振興中華民族這個目標下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