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在層出的熱點中,阿里巴巴的馬云吸引到了不少關注。不過,這次博人眼球的,既不是精彩的演講,也不是順溜的英語,而是他的油畫。
在10月4日香港的蘇富比拍賣會上,馬云和曾梵志合作的油畫《桃花源》,拍出了3600萬港元的天價。要知道,即便聲名顯赫如徐悲鴻、吳冠中、陳逸飛者,也并非張張作品能拍數(shù)千萬港元。馬云上網(wǎng)能做天下第一的電商,下筆能畫出天價油畫,初聞之下,也是醉了。
不過,名人雅好書畫,并輕易拍得高價,馬云不是第一個,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個。馮小剛與曾梵志聯(lián)手創(chuàng)作的《一念》,拍出了1700萬元的高價;倪萍一幅名為《韻》的水墨畫拍得118萬元;連擅長“獻身藝術”的蒼井空刷的那兩筆大字,也賣了60萬……雖然說藝術標準人言人殊,但不知買下這幾位大作的收藏者,有幾人是沖著書畫本身的藝術價值,又有多少是沖著作者在其他領域的名氣?
在魚龍混雜的藝術品市場,作品價值和拍賣價格之間,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必然聯(lián)系。名人字畫天價賣出,這是“名人效應”的副產(chǎn)品,也是以名生利的規(guī)律使然。苦苦追問人家“值不值這個錢”,好像有點煞風景。很多時候,名人拍賣字畫是在慈善場合,倪萍在面對各方質(zhì)疑時就曾笑言,“這哪是畫兒錢,這是人家的愛心價!”馬云也宣布,3600萬港元將全部捐給桃花源基金會,用于公益事業(yè)。說白了,馬云賣的可以叫畫,也可以叫行為藝術品,或者叫名人文物,無非圖個熱鬧,湊個樂子,還做點善事,沒啥大不了的。
然而,企業(yè)家在書法領域縱橫馳騁,影視明星在繪畫方面盡領風騷,贏者通吃的觀感之下,總讓人感覺怪怪的。雖然說拍賣價格不是衡量藝術的唯一標準,但總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當馬云憑借一幅油畫在拍賣會上出盡風頭,那些在北京宋莊畫家村為藝術打拼的人心里大概不是滋味,那些在藝術土地上精雕細琢的創(chuàng)作者或許更有點難受。當藝術價值讓位于世俗功名,如何激勵更多人潛心創(chuàng)作?為了慈善吸金攬銀沒有問題,富人之間相互捧場也無可厚非,就怕因此而把藝術空氣玩壞了,這多少有點讓人著急。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里,有點雅好、集些雅玩,本來古已有之。然而,名人有名人的愛好,藝術也有藝術的規(guī)律。藝術精品自會價值連城,但藝術家的成長需要一個純粹的環(huán)境,遠離金錢與權力的腐蝕。王岐山就曾幽默而犀利地指出,“有的領導干部楷書沒寫好,直接奔行草,還敢裱了送人”。如果說,領導干部收受雅賄是公權力的越界和錯位,那么名人把藝術當做一場金錢游戲,同樣是資本的張狂,對藝術的污染。權力的侵害是有形的,金錢的腐蝕是無形的,為了捍衛(wèi)藝術的純粹,二者都應拒之門外。
所不同者,官員的行為自有國家法典約束,但是名人的消費卻屬個人權利。當商業(yè)性的鼓噪和自娛替代了審美性的認知和享受,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就難免被“資本萬能”的價值觀侵蝕。這并不是要否認“資本”的力量,而是需要掌控資本的人具有起碼的邊界意識。對于商界精英、影視明星等名人群體而言,即便藝術評價具有足夠的模糊性,在一個講究專業(yè)的時代,也應該具有基本的敬畏之心,不要以為盛名滿天下就可以無所不為。說到底,還是不要輕易越出邊界,這是為藝術好,也是為自己好。
當“愛好”也被金子染黃,商機也會滲入人的精神世界,“竹木牙角也都從書齋多寶格上的怡情雅玩變身成了銀行保險箱里的萬貫家業(yè)”。不過也還有人會追問,“還能有幾縷清風、幾暈月色陪我們老去?”財富與名氣從來都是有時而盡,唯有藝術的內(nèi)在價值,能夠抵擋歲月的沖刷,具有永恒的魅力。桃花源里自有無限風光,卻要遠離塵囂才能領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