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倉庫大火導致5名消防戰士犧牲,令公眾無不嘆息,在敬佩消防戰士的勇敢和奉獻之余,也為這些年輕的生命殉職火場感到遺憾。
此時此刻,當人們從媒體上得知挪威奧斯陸的消防機構——奧斯陸消防救援服務局自1945年至今已實現零傷亡時,自然會先是驚訝,繼而羨慕不已,然后油然產生刨根問底之念——挪威人是怎么做到的?他山之石可否拿來攻玉?
挪威的辦法不外乎三點。
首先,奧斯陸消防救援服務局的消防員都是職業消防員。這些消防員都是作為專業人士招聘而來,面試時必須通過一系列嚴格測試,包括3200米跑(不得超過15分鐘)、攀登、協同能力、背負32公斤裝備在跑步機上跑滿8分鐘、引體向上(不低于12個)、應急反應能力、理論考試、身體檢查、火場應變能力測試等。測試過關者將接受2至3個月的消防救援核心課程學習,然后再訓練10個月,才能作為正式消防員上崗。
在嚴格挑選下,奧斯陸消防員普遍年齡適中,服役期長,訓練有素,這樣不僅能更好勝任消防救援工作,也更善于在復雜的火情面前保護自己。
反之,很多國家的消防隊都沒有單獨建制,從屬于軍警編制。除了少數軍官、士官外,大多數消防員的年齡普遍在20歲上下,服役期短,很難像挪威那樣進行長時間專業訓練,只能“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如此一來,不但“邊干邊學”的新人因訓練、經驗不足容易出危險,好不容易“百煉成鋼”,又離退役或轉行不遠了。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挪威消防隊裝備之精良,在工業化國家中屈指可數。不但常規撲救設備、防護裝備一應俱全,還配備了消防機器人等特殊設備,以代替消防員進入復雜、危險的環境里撲救和偵察。挪威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所有應急部門中實現通訊數據業務聯網的國家,消防員在出擊時,能夠掌握更準確、豐富的現場信息,并保持和后方更暢通的聯系。挪威在消防科研方面也投入巨大,其消防研究試驗所享譽世界,一些大學還設置了消防工程專業。若論消防科技程度,沒哪個國家能出挪威之右。
相比之下,在許多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消防部門或是裝備老舊,不能適應城市化、高樓高密度房屋增多等新特點,或是由于人員職業化程度較低,配備了一些較先進的設備也不能很好地操縱,往往延誤了火情,還容易造成消防員傷亡。比如,韓國2009年至2013年的5年內,共有35名消防人員殉職,還有30多人因各種壓力選擇自殺。
再次,挪威在消防知識普及方面做到了制度化、常態化。挪威人從小學甚至學前班開始就系統學習消防自救知識,社區、住宅和公共建筑消防器材齊全且定期檢查,消防普及深入社區。外籍移民、僑民也能用自己的母語上網查詢消防安全知識。這些措施不僅極大地減少了火警隱患,而且讓應聘加入消防團隊的挪威人本身就具備一定消防、自救常識,這些都減少了傷亡發生的概率。
不過,也要看到挪威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挪威人口密度低,首都奧斯陸只有50多萬人口,消防壓力不大,組織一支少而精的消防職業隊伍,就足以兼顧消防專業性和消防密度兩方面的需要。與之相比,世界上許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大人多,城市化進程快且復雜,要求更多的消防設備和消防人力,否則無法構成一張覆蓋率足夠的消防網絡。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的確無法全面仿效挪威,實現消防的“全職業化”。
但這并不意味挪威經驗不能借鑒。不妨嘗試建立少量職業化的消防“精兵”;改善裝備,增加消防的科研力度;加強消防知識普及,確保消防避險意識深入人心;加強消防制度化、常態化建設,確保消防器材、設備和通道始終處于有效狀態。如能做好這些,也能提高消防員的安全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