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復旦大學辯論隊在亞洲大專辯論會上所向披靡,其中一員驍將就是李光斗。那時他是校研究生會副主席,能言善辯,擅長說服別人。或許正因如此,大學畢業后,李光斗跑到廣東當了一名廣告策劃人。令“80后”記憶深刻的一個廣告——由成龍代言的小霸王學習機,就出自他的創意。
1990年至今,李光斗在市場營銷和品牌策劃領域浸潤了20多年,擔任過幾十家著名企業的品牌顧問,曾獲中國策劃業杰出功勛獎。2014年末,他接受了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采訪,展望了一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勢席卷傳統行業,無論曾經怎樣輝煌的傳統企業,都難以抵擋新媒體的“拆墻”,這是中國社會與經濟轉型的重要歷史節點。“如果傳統行業的管理者還沒有用移動互聯網思維改造企業,未來面對的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會不會被時代拋棄的問題。”他說。
全面入侵,全面顛覆
在李光斗看來,互聯網思維是基于互聯網特征的、對傳統工業思維的跨界與顛覆。它打破了原有的商業邏輯與商業規則,讓產品和服務更貼近用戶,能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如今,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沖擊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蘋果跨界進入智能手機行業,取代諾基亞老大的地位;微信跨界進入移動通訊領域,搶了三大移動運營商的飯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讓傳統銀行戰戰兢兢。”李光斗表示,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跨界與顛覆已經無處不在。
“比如銀行業,余額寶搶了傳統銀行的飯碗,P2P的出現讓壟斷行業的老大們不得不向草根低頭。再如出租車行業,打車軟件的誕生改變了傳統打車市場的格局,培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現代化的出行方式。此類軟件通過對運營車輛的有效調度,讓社會資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
李光斗認為,互聯網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業正在消失,因為跨界與顛覆帶來的行業格局大洗牌,讓所有的行業都將互聯網化。“今天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是跨界與顛覆,沒有不可以跨界的行業,也沒有不可能被顛覆的行業。甚至很可能當一個行業意識到自己已處于滅亡的邊緣時,才發現自己的競爭對手根本就不是這個行業的,而是跨行業的打劫者。就像百度搶了央視的廣告老大地位,打車軟件讓廣播電臺收聽率下滑一樣。”
用互聯網思維“拆墻”
面對嚴峻的沖擊,李光斗認為傳統行業必須具備移動互聯網思維才可以生存下去,他把這種變革比喻為“拆墻”。
“以往危機公關遵循‘黃金48小時’法則,要兩天內作出回應,現在兩天太長了。我們的一個客戶在處理一次市場危機時,本想等到第二天在報紙上辟謠,但在我們的建議下,當天就通過官方微博發布聲明,馬上引來各大網站轉載,一場風波迅速平息。如果按傳統危機處理方法,等到辟謠聲明出來時,早就謠言滿天飛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辟謠每晚一分鐘,謠言就會以幾何級數擴散。”
李光斗將這種思維稱為“秒殺思維”,即以快制勝。“移動互聯網時代就是秒殺時代,新聞前一秒還是好消息,后一秒就可能變成壞消息。企業一招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因為網民是24小時在線的,所以企業也必須24小時應對。”
在傳統經濟時代,許多行業是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的。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只需滑動一下手指,天下比價便盡收眼底,交易的基礎變成了信息對稱。因此,“先有產品,后有用戶”這種典型的傳統經濟思維也被打破,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口碑營銷”和“粉絲營銷”時代到來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用戶參與創造產品,先有‘粉絲’,后有產品。”李光斗說。“誰把握了‘粉絲’的心理,誰就占有了市場;誰的‘粉絲’數量大,市場占有率就大;誰的‘粉絲’黏性大、鐵桿‘粉絲’多,誰的品牌就有持續的發展動力。”由于人人都是自媒體,信息消費也變得更加快捷和主動,消費者不僅會用腳投票,還會將消費感受在朋友圈傳播。“這就要求企業用敬畏之心對待消費者,不僅要求親點贊,而且要長期關愛,聽取‘粉絲’對產品的意見,改進產品。同時,企業應發動用戶參與品牌傳播,讓品牌有更持續的發展動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在互聯網時代,爺爺未必經驗多,孫子未必懂得少。李光斗對此非常認同,并稱之為“年輕化思維”。他認為中國雖然是一個尊老的社會,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卻是“寵少”的,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新事物,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生逢于斯,必須有一顆年輕的心。“年輕化思維要求企業必須與時俱進,充滿活力,想年輕人所想,急年輕人所急。以年輕化思維審視產品,必須色彩艷麗、外形輕便、功能快捷,要酷、要時尚、要吸睛……倚老賣老,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傳統媒體的應對
新聞專業出身的李光斗也一直關注著媒體的發展變化。門戶網站、網絡視頻、微博、微信相繼崛起,導致傳統媒體衰落。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3年前的70%下降至30%,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
“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一直是廣告主買單,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消費者對媒體內容的選擇日趨精細化,廣告主似乎不再愿意花費高昂的價格去做漸漸失效的傳統媒體廣告。付費新聞的概念應運而生,即消費者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來提升自己所接收新聞的價值并屏蔽廣告,以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消費者買單’似乎成為拯救傳統媒體的希望。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努力提升自己的內容,像做產品一樣做新聞。”
另一個策略是“訂制化”思維。“移動互聯網讓普通用戶走進了‘私人訂制’時代,手機App‘今日頭條’之所以能夠融資1億美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訂制新聞,大大降低了用戶篩選新聞的時間成本,提高了閱讀體驗。”李光斗認為,這代表了未來新聞市場的發展方向,媒體和用戶的交流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媒體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充分考慮用戶體驗,在互動過程中和受眾做朋友。歸根到底,“移動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顛覆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