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建設網絡融資中心,滿足短、頻、急等融資需求——
“工行近期將成立全行統一的網絡融資中心,繼續對存量貸款進行網絡化改造。”在8月6日銀監會舉辦的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商銀行小企業金融業務部總經理熊燕表示,在該行目前近11萬億元的貸款總量中,通過互聯網進行的融資大約在4000億元到5000億元之間,占比5%左右,希望借助“網絡融資中心”,一方面使得已有的網絡貸款更加便利;另一方面拓展增量,為個人、公司、小微客戶提供新的標準化線上融資產品。
在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匯”業務中,存款、匯款、支付結算等早已實現互聯網化,只有信貸業務“滯后”。業內人士指出,信貸業務的核心在于通過征信來計算預期損失率,由于貸前調查環節較為復雜,更多以信貸員人工操作的方式進行。然而“大數據”的興起為“互聯網征信”提供了可能,因此,銀行信貸業務“網絡化改造”將成為趨勢。
“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不僅是技術層面,銀行的業務模式、組織架構都將發生相應變化。”侯本旗說。
信貸業務的網絡化改造對于小微企業來說意義重大。熊燕認為,小微企業體量小、分散、信息不對稱等特性決定了它們和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契合度非常高。
下一步,銀行將如何通過線上信貸提升小微企業的融資便利度?
從目前銀行線上信貸業務的實踐看,主要分為標準化信貸和專業化信貸兩類。某國有商業銀行小企業部人士介紹,所謂標準化信貸,主要指一些基于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且額度相對較小、適合標準化作業的信貸服務,由于其具備批量獲客、授信等特點,這類業務更適合純線上的融資服務模式。
標準化線上信貸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小微企業電子供應鏈融資。在此模式中,銀行通過與核心大中型企業合作,將銀行業務系統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系統實時對接,把網絡融資嵌入到供應鏈交易中,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信息的相互驗證,為小微客戶辦理信用貸款。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工行已與32戶核心企業開展電子供應鏈融資業務,為供應鏈上下游客戶累計發放融資71.4億元。
相比之下,非標準化的專業化信貸業務通常針對復雜的大客戶、大項目和大宗信貸業務,以及少量小微企業的個性化業務,更適合基于個性化數據的點對點授信。
熊燕認為,工行成立網絡融資中心后,將重點開發“標準化”線上融資產品,面向個人和法人客戶,特別是適應小微企業“短頻急”融資需求特點的線上融資產品。此外,針對小微企業的非標準化信貸業務,工行將通過小微中心實行集約化專業經營,把線上標準化與線下專業化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