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里,Facebook、LinkedIn、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互聯網上的主流應用,對經濟社會結構和運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其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例如,“科學2.0”理念的提出,推動了國外各類科研社交網絡(Researchgate、Academia等)的發展;基于“眾包”的維基經濟學興起為基于社交網絡的大規模協作創造了條件;用戶創建的內容或品牌成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社交媒體對政產學研體系的核心要素——知識和信息的溝通和合作互動的過程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較低的技術門檻讓用戶可以利用網絡參與社會交往,貢獻其專業才能,集體地建立一種新的傳播信息的工具,其本質是一種嵌入在人們互動之中的、復雜的新型信息技術。而在社交媒體的作用下,用戶作為重要的創新極加入到科研網絡之中,科研網絡主體回歸到科研人員本位,對傳統合作模式的科研專業性網絡進行重構。在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帶動下,科研管理機構的管理方式變得更加公開透明,進而提升科研效率。
科研管理傳統發標、申報、評標、發包、結題和跟蹤的流程雖然不會有大的改變,但在社交媒體的支撐下,項目申報、評標等管理活動都可以更加公開。尤為重要的是,社交媒體可以幫助進行跟蹤,更加方便地了解企業在應用科研成果之后產生的績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國外科研基金機構已經大量應用社交媒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將運用社交媒體作為開放政府內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眾參與和協作的原則,通過各類社交網絡(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網站)發布研究成果信息、資助機會、招聘信息,并提供兩個軟件應用Science 360(僅供iPad)和Science 360 radio(供移動終端),內容由NsF所資助的科學家、大學和研究機構所提供。
對企業而言,借助社交媒體推動開放式創新將成為一項新選擇。開放式創新已經成為當前主導的研發模式,其成功實施有賴于社交媒體的支持。社交媒體讓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人群之問“偶遇”,形成觀點交流,產生“跨界”效應,推動科研問題的解決。既然信息的交互和發酵在科技創新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社交媒體也必將發揮出指數級的促進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