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時邊區科普教育的形式看,正規學校側重于系統的科學知識教育,各種科技組織和文化團體及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個人通過創辦刊物、組織演講、文藝演出、墻報宣傳、喇叭廣播等多種方式,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
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文化工作者協會、文化界抗敵救國會和文化界救國會,以及各級民教館、民革室、救亡室、宣傳隊、講演隊等組織,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扭秧歌、唱民歌、講故事、街頭詩、趕廟會、辦板報以及屋頂廣播等多種形式,在宣傳科學知識、抵制封建迷信中發揮了短平快的作用。如流行于當時的《晉察冀畫報》,常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登載科學知識,同時還圍繞著戰爭需要實時報道了很多軍工圖片。
被稱為藝術奇葩的晉察冀派詩歌,其中最流行的要數街頭詩,很多作品飽含著科普內容,流傳在田間街頭。如1939年詩人徐明寫的《馬蘭草》,是一首地道的講述馬蘭草的科普詩歌;張慶云的街頭詩《洗衣裳》,是一首告誡老百姓要講衛生的科普詩歌。可惜很多充滿鄉土氣息的原生態科普作品沒有及時收錄到相關文集,現在保存下來且能看到的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