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核心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科學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科學教學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正確地指導他們探究,科學地、系統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打破條框多發散
如果發散性思維能力差,人的創新能力自然也不強。
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要給學生設定條條框框,禁錮他們的思維發展,而應該引導他們在探究時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提出問題或者闡述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回答,教師不要直接否定他們不成熟或者錯誤的觀點,應當引導他們討論,邊討論邊認識到哪些觀點較合理。這樣,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發散性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我在教學時,從不直接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是經常鼓勵他們勇于質疑老師、家長和其他學生的觀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
引導觀察重發現
世間萬物都有它存在的科學道理,要發現這些科學道理,就需要人們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當然也要有必備的認知水平。如牛頓就是觀察人們司空見慣的蘋果下落現象,認真思考,從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
作為科學教師,不但自己要觀察、思考身邊的事物和現象,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思考,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這種習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非常重要。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一杯水,了解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透明液體,然后把水與牛奶、白酒、白糖水、醬油等液體進行對比觀察,自己設計水的實驗方案等。
激發興趣常鼓勵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推動創新的動力。學生有了好奇心,才會主動去鉆研、去探究,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創新性問題,教師要鼓勵他們為解決問題而設計科技作品。
當學生申請專利時,教師要給他們出點子,使他們能順利申請成功。同時盡可能減少申請費用,使他們成功申請專利后有實在的物質收益。有了收益,他們創新的興趣會更濃。
另外,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科學競賽和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科技比賽和實踐活動中名利雙收,增強創新積極性,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同時影響沒有參加競賽和實踐活動的學生,讓他們也對科學產生興趣。
用大觀念教學
用大觀念教學,即以核心思想組織教學,指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只要圍繞“培養學生科學素質”這個中心就行,不必過分強調每章節的目標要求,也不管教授的知識是否超出課本內容。
過分注重每章節的目標要求,會把事物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割裂開,也會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只教課本上的知識,不指導學生在課外汲取知識,不鼓勵他們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動手實踐,也不利于他們培養創新意識。
我在教授科學課程時,凡遇到學生提出涉及到課外知識點的問題時,如果比較容易解答,我就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解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學到了更多知識,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對于較難解答的問題,我一般會適當地引導他們探究,鼓勵他們到課外尋找答案。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不僅僅要傳授課本上的那些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根本,大膽改革,勇于實踐,不斷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注重觀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科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