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絨山羊,你首先會想到哪里?沒錯,就是岢嵐。岢嵐有著“中國絨山羊之鄉”的美譽。岢嵐縣立足產業富民、科技惠農,依托科技成功打造了“中國絨山羊之鄉”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岢嵐縣全面貫徹落實全省科技創新會議精神,以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為目標,以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為基礎,多渠道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全方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的過程中,岢嵐縣獲得諸多榮譽。先后獲得中國科協、財政部命名的“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被省科協命名為山西省科普示范縣;連續幾年被忻州市科協授予“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民科學素質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強化組織 夯實基礎
岢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全國科普示范縣創建工作,把科普創建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縣委常委會每年至少兩次專題研究部署科普工作,把加強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素質作為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區域競爭力、增強發展后勁的有效抓手,有效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統籌領導抓組織。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抓手,大力實施《岢嵐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制定并落實《岢嵐縣創建山西省科普示范縣實施方案》,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29個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細化分解具體責任,定期協調解決問題,全面加強督查考核,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創建工作格局。
岢嵐縣在進入省示范縣行列后,進一步調整充實了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組,下設了專門的辦公室,嚴格對照創建標準,明確了30個重要成員單位和12個鄉鎮、1個居民辦的具體工作職責和任務,指導制定具體落實方案,強化推進落實。堅持屬地管理、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原則,通過簽訂責任狀、強化考核,將具體責任落實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和每個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人人有責任、個個有作用的工作格局。
強化統籌 加快進程
盡管岢嵐是財政小縣,但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科普工作,不斷加大縣、鄉、村三級科普經費的保障投入,科普經費從2011年的人均0.6元增至目前的1.17元。3年間,全縣累計投入科普經費45萬余元,切實保障了科普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
在現有資源下,岢嵐縣全面加強科普宣傳,充分利用岢嵐電視臺開設的科普大篷車、《今日岢嵐》、岢嵐縣科普之窗等政務平臺,每年播發科普相關內容800多條(期);在全縣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之春”、“科普宣傳月”等活動,使科普創建工作深入人心。
在加快科普工作進程中,岢嵐縣全面加強組織網絡建設。在全縣建立了12個縣級行業學會、12個鄉鎮科協、12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202個村級科普分會、8個企業科協、26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創辦各類專業合作社307個,實現了科普網絡全覆蓋;組建了36人的科普講師團,培育了以大學生村干部為骨干的科普志愿者64人、農村科技帶頭人703人、科技示范戶1160戶,鄉村兩級科普宣傳員799人;建立了以“羊豆棚加”為主的16個科普示范基地(省級基地3個、市級基地2個),6個示范鄉鎮,12個示范村。在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縣科協為龍頭,鄉科協為骨干,專業技術協會、科普志愿者為紐帶,示范基地、示范戶為輻射的科普組織網絡體系,有效地推進了科普工作的穩步有序開展。
傳播科普 惠利于眾
近年來,岢嵐縣實施了“陽光培訓工程”,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制度,邀請省農科院品資所開展“百日科技服務”活動,與山西農大開展校地合作等。尤其是岢嵐縣依托“羊豆”兩大品牌,狠抓“晉嵐絨山羊”綜合配套技術和紅蕓豆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的普及推廣,通過不懈努力,歷經數載培育的“晉嵐絨山羊”成為繼柴達木絨山羊、陜北白絨山羊之后全國第三個絨山羊新品種,也是全省養羊業唯一的品牌;以紅蕓豆為主的30萬畝優勢特色小雜糧,全部為純天然和綠色農產品,其中8種農產品通過了國家無公害和綠色產品認證,岢嵐縣獲全國糧食協會“中華紅蕓豆之鄉”殊榮,并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出口紅蕓豆質量安全示范區”。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技術難題20余個,推廣新技術10余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科學化水平,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以科教興縣為目標,不斷加大各類人員的科技教育培訓力度。全縣中小學校把科普教育列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設了健教課程,學校科普健教知曉率、行為形成率達90%以上;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近三年來,先后榮獲國家級獎1項、省級獎10余項、市級獎70余項。以“領頭雁”培訓和“三下鄉”活動為載體,不斷加大城鎮和農村各類人員的科技培訓力度,每年受益人數達8000余人次。同時,岢嵐縣始終把干部教育培訓緊緊抓在手上,依托“262”岢嵐大講堂,從政治上、能力上、素質上不斷加大培訓力度,今年已培訓黨員干部8期2600多人次,通過抓教育培訓,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素質。
為加快縣城建設,提升市民科學素質,凸顯岢嵐歷史重鎮、清涼山城、養生福地的發展魅力,岢嵐縣把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和創建國家衛生縣城有機結合,把實施“科普惠民”作為實現發展提速、文明提標、縣城提質的有效抓手,全力推進科普宣傳、健康教育、衛生管理、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開展健康教育下鄉入戶工作,組織實施了“小手拉大手,健教進萬家”活動,啟動“婦幼安康工程”,設置科普健教宣傳欄190塊,利用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開展科普健康教育,受教育人數達80000余人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實踐證明,用科普的思維“創衛”,不僅創新了百姓的宜居空間,也創高了全民的科學素養,更創優了岢嵐的發展環境。
隨著科普工作的不斷推進,在全縣干部群眾中也漸漸樹立了弘揚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學習科學技術、應用科普知識、展示文明素養的良好風氣。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致富能力明顯增強,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明白人、科普示范戶,全縣農業產業效益年均提高6%以上,農民增收步伐明顯加快。通過科技引領帶動,全縣工業新型化、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建成了晉嵐絨山羊種羊場、山陽藥業、優質紅蕓豆、小雜糧等綠色加工生產基地10余個,形成公司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產加銷一條龍、種養加一體化經濟發展模式。同時,旅游、房地產、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了一產增效、二產支撐、三產拉動的協調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