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炎癥經肝纖維化病程致癌的關鍵節點分子及其調控機制,開辟了肝癌防治的新途徑;他們研制出我國第一個以單克隆抗體為基礎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肝癌檢測診斷試劑盒,獲批進入國內外市場,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他們在全球頂級醫學雜志發表高水平論文181篇,多次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頻頻發出“中國聲音”。
短短6年時間里,在肝癌研究領域高歌猛進、取得如此驕人“戰績”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教授領銜的第二軍醫大學“炎癥促進細胞癌變的分子調控”創新研究團隊。
搶占肝癌研究制高點
今年4月,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會議中心,燈光璀璨,專家云集。世界上創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第106屆年會在此召開。
作為大會邀請的肝病領域唯一女專家,王紅陽作了《肝癌異質性與個性化診療》的特邀報告,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她的團隊在肝癌防治方面的創新性、系統性、集成化的研究成果。她憑借扎實的學術功底、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東方女性的典雅,贏得了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并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最終促成兩個國際合作項目的簽訂。
王紅陽的報告雖然只有短短的30分鐘,但為了能登上癌癥研究的最高學術殿堂,她和團隊準備了6年甚至更長時間。早在第二軍醫大學讀本科的時候,王紅陽就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等三人研究小組“要把肝病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的豪情壯志激勵著,誓言未來肝病研究領域必須要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時間的年輪回撥到2009年。一份題為《“炎癥促進細胞癌變的分子調控”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申請書》出現在校領導的辦公桌前,申請人的名單中包括:生物信號轉導專家王紅陽教授,微生物學專家戚中田教授,流行病學曹廣文教授,消化病學謝渭芬教授及肝膽外科學沈鋒教授、周偉平教授和病理學叢文銘教授等。
是什么讓這么一支陣容龐大、實力強勁的隊伍集結在一起?王紅陽用“同心筑夢、力克肝癌”八個字揭示了謎底,“無論是長期合作過的專家還是新加入的青年人,沒提任何條件、任何要求”。
資料顯示,我國是全球肝癌發病率最高和病死數最多的國家,肝癌患者約占全球的55%。目前研究確認,原發性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關,我國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持續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肝癌的診治技術發展得很快,尤其是外科手術水平已走在各國前列。在王紅陽帶領的團隊看來,要想降伏肝癌這個“病魔”,光靠外科手術仍解決不了肝癌的根本問題,只有找到破解肝炎病毒致癌機理,肝癌發生、發展與轉歸的分子機制的“密鑰”,才能讓更多患者免遭痛苦。
在這方面,王紅陽的團隊之前已有成功的啟示。他們先發現了乙肝病毒X蛋白誘導致癌的機理,進而在千余例手術后病人中驗證了乙肝病毒感染嚴重影響病人的術后存活和腫瘤復發,并在此基礎上達成專家共識并修改了以往的治療方案,這大大延長了肝癌患者術后生存期。
“中國是肝癌患者大國,更應該是一個肝癌研究強國”,團隊中的每位成員都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研究的現實意義和艱巨任務,“隨著國家科技政策利好消息越來越多,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搶占國際肝癌研究的制高點,為肝病患者送去更多的福音”。
打破“盲人摸象”的研究生態
“肝癌防治的關鍵,在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癌細胞好比是一頭‘大象’。過去大家只看到了它的鼻頭、象尾,沒有看到這頭‘大象’的全貌。”
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王紅陽表示自己的團隊將打破過去“盲人摸象”“各自為戰”的肝癌研究生態,在整合力量的基礎上,通過共享儀器設備、信息樣本資源,互通有無,形成一個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包圍圈”,死死地將肝病的炎—癌轉化過程圈起來研究。
此后,上海長海路、鳳陽路、黑山路上掛有“第二軍醫大學”“炎癥—癌癥”等字樣的實驗室里常常徹夜燈火通明,王紅陽及其團隊以汗水為墨、數據為筆,與基因對話,默默地書寫了一項項科研成果的“出生證明”。
6年間,團隊先后發現一系列乙肝病毒相關肝癌的標志物;闡述了肝癌干細胞的亞群與意義,從肝癌細胞中分離得到肝癌診斷和治療新靶標Glypican3(GPC3)基因和miR429;發現糖脂代謝紊亂促進肝癌發生發展新機制,并首次提出降糖藥二甲雙胍對肝癌的抑制作用及機制,為進一步探索肝癌的早期預測和靶向性治療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讓研究有實在的“味道”,讓更多患者受益,王紅陽和她的團隊特別注重基礎與臨床的結合,注重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采用他們肝細胞核因子4α(HNF4α)誘導分化治療肝癌的新方法之后,大多數患者普遍反映術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教授李宗海信心滿滿,將繼續與王紅陽的團隊保持協作、共同攻關,努力把GPC3抗體的治療研究推向更廣的臨床,走向世界。
永不停歇的奔跑
王紅陽的辦公室在研究所大樓六層。筆者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書法作品“厚德載物”?!拔蚁矚g這四個字,它包含博大、寬厚、務實之意?!蓖跫t陽介紹道,“它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人生境界?!?/p>
正是在這種樂觀豁達、堅忍不屈精神的驅使下,王紅陽和她的團隊長期耕耘在肝癌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的漫長道路上。
研究遇到瓶頸甚至挫折時,他們沒有放棄,而是在一起“頭腦風暴”,虛心向前輩們求教,找出不足,相互鼓勵,積極走出低谷,繼續沒日沒夜地攻關。
資金、條件等方面受限時,他們沒有放棄,而是把一分錢分成兩半花,大家一起洗刷試管瓶,多人共用一臺機器直至它不能再用,只為了節省點經費。
家中成員埋怨誤解他們時,他們沒有放棄,而是用一根根銀發、一道道皺紋換回沉甸甸的獎杯與亮閃閃的軍功章,送給至親的人當作“禮物”。
“雖說攻克肝癌的道路滿是荊棘?!蓖跫t陽始終堅信,“多栽樹、多培養人才就可聞見前路的芬芳。”在他們眼里,科研離不開儀器設備、場地、經費等“器物”,更離不開人才。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種。團隊組建至今,先后有3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人被聘為“長江學者”、1人成為“973”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和省部級各項科研任務幾十項,所獲支持經費多達數千萬元,以團隊成員為主體的生物信號轉導研究室被記集體功一次,而王紅陽并不滿足于此?!坝心敲炊嗟牟∪说戎ゾ戎?,有那么多的難題等著去攻克,有那么多的挑戰等著去迎接?!彼f,“我們甘愿在肝癌防治這條路上永不停歇地奔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