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待人真誠、熱情,臉上總是掛著樸實憨厚的微笑。
五十多年來,他頻繁出現在山野地頭,與果農交流探討“果樹經”,鉆研挖掘“栽培法”,憑借著勤懇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成了果農心目中的“香餑餑”。
年近70歲的他用自己不斷堅持的心在技術指導的路上不斷前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技術員成長為果樹行業的“首席專家”;也是他讓成千上萬畝的荒山煥發出生機,同時也給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注入了一絲創新的風潮。
他就是山西農科110果樹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一萍。
田間地頭把脈問診
張一萍1946年生。18歲的他高中畢業后便來到了地處晉中市太谷縣的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自此與果樹結緣,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果樹生涯”。回顧往昔,張一萍幽默地說:“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參加高考,但也有了一份科研單位的工作,沒有學農,卻偏偏務農,進入這一行才發現,研究果樹真的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于是,張一萍便舉半生之勞,不遺余力,且不知疲倦。
50多年來,張一萍的足跡遍布了山西各個縣區,哪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什么品種,哪里的果農技術力量薄弱……張一萍了然于胸。他說:“做農業只有腳沾泥土,走出去、沉下去,了解農民,才能服務農民。坐在辦公室里是推廣不了農業技術的。”因此,多年來他把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下鄉走訪服務果農與果樹上。
2008年,張一萍受聘為“農科110”首席果樹專家,這樣一來,他不僅要隨叫隨到下鄉服務果農,更要不定時地接聽來自果農的咨詢熱線。對此,張一萍樂此不疲。“果農真的太渴求技術指導了。”多年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張一萍深有感觸,“有的果農不懂施肥技術,有的不懂修剪技術,有的沒有防范病蟲害的意識,還有些果農明知道果樹出現了問題卻說不出問題出在哪兒,我是干著急沒辦法……”為了多服務一些果農,他多年來從不輕易休息,更不愿錯過任何一次下鄉指導的機會,他常年下鄉在外,不分春秋冬夏。每到寒冬臘月,在別人看來,這農閑季節總該歇歇腳了,可他似乎更忙了,因為果樹在冬季落葉到春季發芽前是修剪的最佳時段之一,并且冬閑也是農技培訓的重要時節,所以張一萍依舊是閑不住的。這些年下來,雖然他與許多果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對家人卻留下了許多虧欠。(下轉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