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12年3月14日公布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規定,剩余刑期在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罪犯一律送監獄執行。這一規定的執行,使監獄中短刑犯人數比例急劇增加。短刑犯作為罪犯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加強對短刑犯管理的研究、探討,成為監獄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短刑犯管理面臨的困境
1.缺乏短刑犯教育理論體系
對短刑犯的教育管理,之前在監獄法學方面沒有形成理論體系,也沒有成熟的管理經驗,甚至很多制度都是倉促而就。在基層民警隊伍中,由于缺乏比較專業的理論研究人員,在管理中只能形成簡單的個人經驗,不能用有效的數據和理論提煉成為數據庫,難以為理論體系建設提供基礎,在工作中缺乏指導。
2.監獄管理制度構建的缺陷,導致實際管理的弱化
短刑犯刑期較短,往往沒有減刑、假釋的希望,他們的改造動力往往嚴重不足,目前,在制度建設中還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是現行的懲處形式對短刑犯威懾較低。監獄現行的懲處形式,只有計分考核的扣分和行政處罰,這種懲處形式的核心都是與減刑、假釋掛鉤,被處理就可能意味著延期減刑、假釋或者幅度的縮減。但是對沒有減刑、假釋希望的短刑犯,或者僅能減刑兩三個月的短刑犯,這樣的處理是沒有威懾力的。在實際管理中,監獄會出臺一些“土政策”來懲處罪犯中的違規行為,但是“土政策”都沒有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使民警在開展執法工作時被置于一個危險區域。
第二是現行的獎勵形式對短刑犯激勵作用有限。在日常管理中,對罪犯常見的獎勵形式,一般就是獎分和物質獎勵。對短刑犯的獎勵,監獄只有言語上的表揚肯定和少量的物質獎勵。這樣的獎勵所起到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個別短刑犯在改造中會產生自己付出與得到不相符的感覺。民警在實際管理中,也往往會降低對短刑犯的要求,而民警又沒有行之有效的懲處威懾短刑犯的方法,會讓自己的工作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
3.監獄教育改造模式的單一,導致教育效果的偏離
短刑犯在監獄內服刑的時間一般在一年左右,除去勞動改造時間,罪犯接受監獄教育改造的時間不會超過52天。在這50余天的時間內,如何讓一名罪犯降低,甚至消除他的犯因,達到真心悔改,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一是由于短刑犯的刑期較短,決定了在監獄勞動改造的崗位基本都是輔助工。短刑犯實際上很難學習到勞動技能,他們回歸社會后,其犯因沒有得到有效的消除。輔助性勞動雖也是勞動,但無法達到消除罪犯好逸惡勞心理的目的。二是罪犯中的亞文化圈影響,導致了短刑犯思想的混亂。新犯進入監區后,會受到同監舍、同監區、老鄉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三是缺乏深入的個別教育,無法體現個體的差異性。由于監獄提供的教育改造形式幾乎是一樣的,在面對短刑犯時,民警也放松了對這部分罪犯的教育談話,在沒有違規的情況下,不愿投入過多的精力去了解;監獄層面的教育一般都是集中教育,對個體犯因的矯正效果有限;個別短刑期罪犯內心抵觸思想教育,不愿配合各項教育活動開展,監獄又缺乏相應的獎懲配套措施,導致教育活動在短刑犯層面的開展難以深入。
二、短刑犯管理對策
1.完善罪犯改造質量評估與循證矯正,建立教育矯正數據庫
罪犯改造質量評估工作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工作,但是,由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要對每一名罪犯定期開展評估總結,直接導致出現了基層監區無法完成的工作量,從而成為了一項應付工作。而循證矯正工作真實有效地記錄了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和成效,將兩者結合起來開展,將有效地提高罪犯教育工作質量。
監獄需要由基層成長出一批有實戰經驗、有理論功底的基層警察,在對罪犯普遍開展心理評估的基礎上,同時對罪犯開展改造質量評估工作,并利用數據庫的形式記錄民警開展工作的形式和罪犯思想的變化,無論矯正成功或失敗,這些數據庫的資料都是可貴的資源。定期對數據庫的資源進行總結提煉,以數字的形式給予每項工作的成效以評定,從而將民警的經驗性工作逐步形成理論性指導,更有效地指導民警開展各項管理工作。
2.在短刑犯獎勵工作中的具體做法
一是在面對短刑犯的減刑訴求這一問題上,法院和監獄還是應當做相應的溝通,適當地擴大減刑的比例。基層監區在日常考核過程中,給予表現較好的短刑犯相對應較高獎勵,充分調動短刑犯的競爭意識。
二是提高獎勵分兌換現金的幅度,對于沒有減刑希望的短刑犯,進行刑滿結余獎勵分兌換現金工作,由于部分短刑犯刑期只有幾個月,家人未能及時聯系沒有經濟來源,監獄可以在征得罪犯同意的基礎上,將短刑犯每個月獲得的獎勵分逐月兌換成現金,以供罪犯購買基本生活物資。
三是豐富對短刑犯的獎勵舉措,可以延伸至罪犯休假或者學習娛樂等方面,切實體現出差異化的管理,鼓勵短刑犯平穩踏實改造。
在短刑犯的違規懲處中應增加罪犯違規懲處的形式和強化懲處。
三、創新短刑犯管理模式,增強個別化教育
短刑犯的特點決定了要在短時間之內,對罪犯個體不同的犯因性問題進行對癥教育,切實降低、消除個體的犯因性問題。成立短刑犯監獄或監區管理教育部門,在實踐中摸索制定短刑犯管理制度,并集中有教育特長的民警,對短刑犯和減刑后余刑較短的服刑人員開展針對性教育。
一是豐富勞動技能培訓,可以嘗試培養符合多種社會需求的技術工,能讓罪犯掌握一門至幾門謀生的手段,使得部分因沒有技能謀生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罪犯,在回歸社會后,又多了一個選擇。
二是開展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經常性地對他們開展這樣的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從個別心理建檔教育跟蹤,到團隊輔導,到交流感受的課題等形式多樣的心理教育,并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短刑犯在刑滿后,及時反饋公安機關,方便公安機關做好管理。
三是強化對短刑犯的紀律約束,矯正他們在社會上的放縱無度、好逸惡勞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四是轉變工作理念,要在關押、管理中,更多地融入個別教育的思想,這種個別教育更多是愿意傾聽罪犯的聲音,從罪犯的需求考慮入手,以需求帶入矯正轉化,從而促使罪犯認識到監獄和民警是在真心的幫助他們,從而逐步消除對矯正工作的抵觸情緒,提高參與矯正的主動性。
五是建立刑釋聯絡,構建大司法的格局。 監獄可以對愿意繼續和監獄保持聯系的罪犯,由短刑犯監區繼續開展社會跟蹤,進而收集短刑犯回歸社會后的情況,并定期繼續開展網絡或電話心理疏導,給予這部分回歸社會后的人員一個心靈的港灣。同時加強與當地民政、司法、公安的聯系,對生活困難、無親人照顧、年齡偏大、心理有缺陷的重點人員,加強社會管理,地方可以對監獄教育矯正后的效果及時提出意見、建議,為監獄提高自身工作提供真實的數據和案例。
綜上所述,從目前對短刑犯執行刑罰的過程來看,還有許多的困難和不足需要我們來繼續探索,加強對短刑犯管理有效制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是監獄管理事業賦予我們的又一重要課題,具有深遠的、重大的意義。 (作者單位:太原第一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