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不辭勞苦為農增收
時至今日,張一萍仍然記得在平定縣鎖簧鎮立碧村扶貧時的場景,“當地有300萬畝的山地果園,年產少得可憐……”按照上級安排,張一萍作為技術指導專家前來改變這一“慘狀”。張一萍在了解了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源以及多是半陰坡山地的實際情況后,經過反復實驗,終于找到一條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果樹種植模式。可不曾想,第二年畝產不升反降,這讓村里的果農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有的果農不愿再栽植果樹,怕擔風險,而有的人則出言不遜:“什么專家,還不如我們呢!”此時的張一萍深知,果樹行業作為一項對科技水平要求較高的產業,其栽培不同于傳統的糧食和蔬菜種植,它生長周期長,見效周期慢,眼前的產量不理想只是暫時的,如果就此放棄,勢必會出現“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為此,張一萍一再要求堅持自己最初制定的方案,好在奇跡終于在接下來的第三年、第四年出現了,產量像翻跟頭似的出現了飛躍,看著漫山遍野的果樹開花結果,種植大戶們樂開了花,張一萍也笑了。
退而不休老有所為
“人,可以退休,但不能閑著,無論如何都要終身努力地工作。”這是張一萍退休后對自己生活狀態的概括。正如他所言,退休后的張一萍沒有安享晚年,依然不停地耕耘著,其中有在大自然的耕耘,也有筆墨耕耘。
風風雨雨五十載,漫山的果樹見證著一位樸實的農技工作者的堅持和等待。然而,歲月卻也將原來的健壯小伙磨礪成了如今的花發老人,為了這份事業,張一萍無怨無悔,“從開始從事果樹工作伊始,我就將之作為自己一輩子的事業,不管未來發生什么,都將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