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前,天津人張雷從米蘭學成歸來,帶著在他鄉結識的伙伴Jovana和Chris,駐扎杭州余杭區,發展“品物流形”設計工作室。一把宣紙制成的紙椅,令當時國內設計圈為之一振,媒體也開始追著他走。3年前,張雷又肩負起策展工作,發起“融-Handmade In Hangzhou”展覽,召集設計師在5年內對5種傳統材質(竹、絲、土、銅、紙)進行解構和再設計。從余杭,他帶著這些設計師的作品去到了米蘭、巴黎……進行全球巡展。如今,張雷和他的伙伴們又將這些研究成果帶回余杭。在政府支持下,他們在這片見證了自己設計事業發展的土地上,創辦了一座專注于設計的圖書館。
我們在杭州余杭區的五常大道邊,見到了兩層樓高的From余杭融設計圖書館,淡黃色外墻上掛著熟悉的“From Yuhang”紅色Logo。推開亮橘色的鐵絲門,是一長溜高高低低的植物,每一株都看著茁壯旺盛,陽光照耀下,整片花園散發著勃勃生機。這著實顛覆了我們對圖書館的傳統印象。據說這是熱愛花草的Jovana帶著大家用了6個周末打造的,天氣晴好時人人都愛在花園里小坐。
穿過花園,我們進入了一層的室內空間,視線忍不住就被左手邊一堵放滿品物流形椅子代表作的墻面吸引了過去。這里其實是設計概念店,除了品物流形團隊的產品,也展示與銷售歷屆“融”展覽的相關作品。得知張雷的這個概念店,專注水泥材料研究的什么Design工作室,二話不說就將一堆水泥作品運來了此處;耳語工作室則發來了最近剛做的陶瓷器皿,并且計劃搬來此處與張雷為鄰;設計師陳曼幾天前剛剛做好的模組化長凳系列,也往這里送……張雷在本地設計師圈內的好人緣可見一斑,而“融”展覽的成果也第一次得以真正落地。
我們當然還要看看這個圖書館究竟有些什么藏書。往里走,成排的原爪書架上,放著從設計、手工藝到生活方式等各類書籍,以及不少國內外設計雜志,都是張雷和他的團隊特別采購而來的。選擇的標準是請設計師每人推薦10本書,“我希望這里最終能由100位設計師推薦和捐贈的書籍構成。不一定非得是專業的設計書籍,但凡能夠帶給人啟發的圖書,我們都歡迎推薦”,張雷告訴我們。
另一側的書架則是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也是整個設計圖書館的最大特色。架子上放著諸如銅片、搪瓷片、竹編圈等各類有趣的材料樣本,對設計師來說,這些“館藏”可都是寶貝,可以幫助他們快速上手使用新材料。設計圖書館還專門成立了材料研究小組,從余杭出發,對傳統手工藝進行研究整理:抽取絲的13種狀態、解構土的13種狀態……品物流形近5年來對傳統材料的研究,正在以每周更新的速度,陸續在此對外公布。“我希望用5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和研究傳統材料。我們并不是把材料拿來而已,更是要把每道制作工序、產品采樣等都研究透徹”,張雷告訴我們。
在圖書館二層,張雷和他的團隊劃分出一大片展覽和講座區域,并發起了名叫“From”的設計師論壇。他還在這里策劃設計師駐地計劃,每個月為三名國外設計師提供為期一個月的工作空間和附近的公寓,請他們基于余杭當地材料進行設計。此外,還計劃為設計師群體提供聯合辦公的空間服務,支持年輕設計師的成長。而他自己幾乎每天早上7點多就來圖書館工作,“不是因為敬業,而是我太喜歡這里了,”張雷坦言,“我從上學的時候就特別迷戀圖書館,現在的空間正是我想要并且力所能及的。希望可以用5-10年時間,從一個白盒子慢慢發展,用50年的時間,影響到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