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到了國外就會變得特別有民族意識。”韓楓坐在家里來自奧地利的古董扶手椅中,和暖的冬日陽光透過一旁的大窗灑向她的金色披肩式華服,令整個人都看起來光彩熠熠。在美國的前20年,她一直努力學習、辛苦工作,一心想要更大的舞臺,就為了證明中國人在時裝設計上也是能行的。而一直到2005年左右,這種心態才逐漸發生改變,她開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大的舞臺。“想經營一流的時裝品牌,就必須背負一個囊括設計、生產、管理、品牌、物流等等的大團隊,在紐約人工成本又很高,最后我就發現,自己拼命工作全是為了給別人發工資。”
厭倦了做一個名氣不小,卻依然清貧的設計師,2004年開始,韓楓受外灘3號投資人之一李景漢之約,回上海開設了自己的品牌店鋪。“上世紀90年代時我就認識李景漢了,他作為最早一批客戶買了我設計的圍巾。”一年之后,她索性在上海重組團隊,縮小了規模,在紐約僅雇傭兼職員工,這樣壓力一下子減小了,她能把更多時間用在設計上。而挨上了中國的地氣,想不到“好運氣”也越發地接踵而至。就在這一年,英國大導演Anthony Minghella因為見到妻子穿戴著韓楓的作品而看中了她的才華,邀請她為自己指導的新版歌劇《蝴蝶夫人》做服裝設計。這次成功的合作令她聲名鵲起,也開啟了她的舞臺服裝設計之路。更重要的是,《蝴蝶夫人》的全部服裝都是在中國設計并制作的,這對于韓楓的自信心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
韓楓的“好運氣”還遠遠沒有結束。眼前這座200平方米的公寓,是2004年她在紐約租房時找到的,韓楓與女房主面談之后,對每月3000美元的房租感到為難,只好作罷。然而一個月后,房主卻再次找到她,表示在眾多看房者中唯獨喜歡韓楓,如果她能來租房,甚至愿意把房租減半!但有一個要求,就是韓楓需要為房子重新裝修。于是韓楓感激地租下房子,并且請工人把這個3居室的各個房間全部打通,只留下封閉式的廚房和浴室,又布置了很多飄逸的白色帷幔,并搬入了自己的古董家具。房主聽說韓楓把她家中的墻全拆了,起初非常不滿,直到裝修完成以后來“興師問罪”時才驚嘆道“沒想到你把這里變得這么漂亮!OK,請放心,你再也不會聽到我的抱怨了。”
2007年,韓楓的租約期滿,她本以為房主一定會把這么美的房子高價租給別人,于是準備搬家。然而女主人卻先問她:“你不喜歡這里嗎?為什么不買下它?”韓楓委婉表示這個地段的房價太貴,而自己只有7萬多美元的存款,不可能買得起。不料已近80歲高齡的女主人卻說:“我剛剛改嫁了,已經不需要這棟公寓,你和它有緣,就以你的存款為價格,房子賣給你好了!”于是,竟然只用7萬多美元,韓楓就買下了這間位于紐約29街、窗外就是帝國大廈的市中心公寓。
2014年年初,韓楓決定為這個生活了近10年的家再改變一次模樣。“家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當你對生活的要求高了一點,家就會跟著發生變化。”此時的韓楓,希望家中有更多的儲物空間來收納自己的作品,同時還需要一個更大、更美的廚房來滿足近年來她對烹飪的熱衷。10年前韓楓就已經拆除了家中的仿木地板,還原了工廠時期的水泥地面并細細打磨拋光,如今這種頗具工業感的灰色地面仍然魅力不減。
這間200平方米的長方形公寓中,依次分布著彼此相通的書房、客廳、帶餐廳的廚房和臥室,從多扇大窗投入的豐沛陽光讓整個家更顯明麗。韓楓的家具大部分是1900年前后的奧地利產品。“每逢世紀之交,世界都會有比較大的變革。這個時期的奧地利家具明顯受中國、日本影響,有很強的東方韻味,所以跟我收藏的中式古董家具也很搭調。”韓楓說。這些都是她跟經營奧地利古董家具的朋友們學來的,了解了那段歷史,由衷喜歡上它們,再來收藏,你跟家具之間就有了更美的故事。
有趣的是,家中的全部家具都是跟了韓楓近20年的“老友”,在這次整修中并沒有任何增減,只是通過簡單的移位和替換軟性裝飾,她就讓整個家煥然一新。“最近通過為Tai Ping(太平地毯)設計產品,我學到了很多軟性裝飾的用途。比如非常提氣的絲毛地毯,由于平時需要比較煩瑣的維護,絕對是當你的生活進入到一定標準以后,才會出現在家里的東西。”
剛到紐約時,韓楓就結識了不少同時期來美國闖蕩的中國藝術家,王冬齡、谷文達、張恩利、路青……家中一一收藏著他們早期的畫作。為什么這么有眼光?回答這個問題時她的言語中不無驕傲:“有些人不算有錢,就要靠自己的眼光來‘先發制人’;有些人占有大量財富,就可以購買已經成名的藝術作品。這樣大家才都有好東西嘛,上帝還是公平的。”同樣在未成名時就與她交情甚好的還有如今的大設計師Marcel Wanders。“年輕時我們都很窮,他常來我們家蹭沙發睡呢。”韓楓笑著說。當年的Marcel就很喜歡韓楓家的設計,只是認為太過“老氣”,因此執意送給她一件自己的家具作品,現在這把編織的單人椅仍然氣場十足,成了家中唯一的一件當代設計家具。
在如白紙一張的年齡里便浸泡在美國設計圈中學習,成熟后再回到中國尋根,韓楓的路線看似有點反其道而行的意味。如今的她已經習慣了1個月在美國、1個月在上海的兩地生活,在這個中國最需要創造力的時代,有如橋梁般溝通著中西方的設計。每次回上海,她都會給自己安排一段旅程,去探訪龍泉、景德鎮等以手工藝聞名的小城,從傳統技藝上汲取設計的養料,完成了不少跨界設計。現在的她,正享受著一種“與世無爭”的輕松心態,說起自己的經歷總是心懷感恩。把心放平,順勢而為我們才能感受到那句“萬事如意”的真正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