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來,北京本土藝術家劉韡經常是一些大型個展的主角。一系列展覽和介紹使其成為中國當今最有趣的藝術家之一。并且,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作品能夠跨越國界而不會遭遇任何文化鴻溝者甚少,他便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來,劉韡個展上的作品大多規模宏大,風格大膽甚至狂放不羈,它們經由藝術家的內在思索自然連接。每一次展覽都以各自的方式構筑著他眼中的“藝術”,從具有爭議性的構思到形式再到結構,不斷加以修改、拓展和改進,以視覺上賞心悅目、具有挑釁性甚至令人費解的方式呈現。費解是因為,和他那些顏色純正的Pantonc色卡般的畫作不同,他的雕塑將極具反差感的物品重組再構,并臣服于同一個創作動機,探索著藝術的邊界與功能。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動機比簡單地回避清晰的表達要復雜得多。
觀眾直觀看到的只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藝術品,比如帆布、用作窗欞和門框的回收木料、老式電視機和用長鋼條做的攀爬架,但其實各種材料的搭配組合最考驗人。接下來還有材料與作品的黏合,如何以簡單的幾何形態精準地表達結構和環境,兼顧藝術的復雜性和觀賞性。有形的作品中更孕育著無形的藝術氣息,它們包裹在每個作品周圍,好似前現代藝術時期:神圣超然,生活之外,藝術之中。
劉韡憑借與生俱來的直覺,對形態、空間和材質的超常敏感和對顏色的非常感知,不斷實驗,不斷創新。他這次在尤倫斯的個展便是最好的說明?!邦伾痹趥€展中并不是一眼可見。我們首先進入一片高聳的《迷中迷》作品區,看似不經意的陳設上搭滿了各種形狀的布料,或伸展,或折疊,或低垂,樣式繁多。這片區域模擬城市布局,體現了都市令人窒息的擁擠和鱗次櫛比的建筑,就像城市井噴式發展帶來的雜亂無章。這一區包括各個模擬建筑都黯淡無色,布料的色彩和材質都是很好的體現。
穿過迷宮式的都市區便進入了主展區,包括中間過道旁兩片寬闊的區域。要布置好這些展品可沒那么容易,得充分利用好每一寸空間。兩個展區外圍均設有圍墻,隔絕出一塊神圣的空間。右側是名字很有幽默感的《看!書》,主要是灰色展品,看起來很敦實。與名字正相反,這里安靜、經典,甚至有一絲肅穆;神圣,卻好似在訴說一種犧牲。劉韡到底想向觀者展示什么書?你多久才注意到混凝土色的幾何圖案其實是由一堆堆書堆砌而成?為了這件藝術作品有多少書“死于非命”?你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會不會將來所有的書都將遭此命運?還是說,劉斡想給我們提個醒,當那么多錯誤充斥于知識、觀念以及我們的現實存在,沉迷于粗俗小說是多么沒有意義?
左側區域是作品《迷局》,由起伏的波狀結構設計和有機的不規則碎片組成,表面全是反光玻璃,讓人眼花繚亂、頭暈目眩。這里似乎是一片世俗的世界,訴說著一切從功能性出發的新技術,對烏托邦殘存的向住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搖搖欲墜。這一區域仿佛旨在煽情,有意讓人覺得不適,讓我們體會被排擠、被孤立的無助,是人為的限制妨礙了我們對藝術的感悟。劉韡制造一個空間,讓我們思考閃光的表象底下致命的誘惑。
墻上的畫作和平面作品,比如《受難》有不銹鋼邊框和底框,賞心悅目的裝飾中和了堅硬的感覺。覆蓋一整面墻壁的是電子影像作品《轉變》,點亮了周圍,好似未來的太陽——只不過是方形的,而且完全人工——紅色、深紅、粉色、紫色、藍色、白色,光線照到的每一處都沾染了它的余暉。我們被震撼了,卻感受不到溫暖。顏色暗示了未來受科技束縛的人類的狀態,幾乎像是受控于喬治·奧威爾式的迷茫。劉韡的藝術充分挖掘出了這些隱藏的情感,揭示了迷失的世界和近乎失控的狀態。這不是沉迷于過去,也不是單純追求烏托邦,而是用清晰卻現實的獨特視角看待世界,看待現代生活中的空虛與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