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這個家,首先必定被老木鋪就的旋轉樓梯吸引,不上油漆的原木,散發(fā)出自然木材特有的味道,像極了老上海的場景。唯一不同的是屋頂透空,陽光自玻璃穹頂直瀉下來,卻是崇尚自然、自由的現代生活氛圍。女主人Adelade來自法國科西嘉島,兩年多前舉宗搬到上海時看了六十幾處住宅樓,最后才找到這個位于安福路小巷里的房子——當時是一座僅有四壁與屋頂、空無一物的舊宅。Adelade覺得:這就像一張白紙,可以打造自己的“夢想之家”。他們建起樓梯,支撐起房子的整個空間,并將它分隔成三縣:底縣是門廳,二層是客廳與主臥和小兒子的臥室,三層則是兩個哥哥的世界。
Adelade曾在巴黎學習戲劇,擁有一段演員生涯,她市置的家也呈現出一種富有幽默感和戲劇感的風格。既不夸張,也不炫耀,而是一種很微妙的平衡,形成了每種元素都在強調自己,又在彼此沖撞,卻又最終融為一個整體的張力。最令人訝然、又會心一關的,莫過于客廳的兩只茶幾一只“蚊子”、一只“知了”,同時還是會發(fā)光的燈具。Adelade說,自己喜歡詩意的、女性化的東西,先生ReMud卻偏愛先鋒的、大膽的設計,所以時有分歧?!拔米印辈鑾拙褪荝enaud的意志,針鋒相對地,Adelade就買了“知了”茶幾。當Renaud買回幾何形狀的畫,Adelade便掛上粉紅色畫作為“報復”。你來我往,兩人以此為樂,最終又總能找到方法,將原本沖突的元素統(tǒng)合起來——簡直就變成了一個混搭游戲。
如今這個家的風格也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與他們的另外三處家風格迥然不同。位于巴黎的公寓是典型法式風格,擺滿家族傳承的古董家具,還有極富劇場感的紅色天鵝絨窗簾;位于科西嘉的家,卻好像是從大巖石里鑿出來的,浸泡在海邊的自然風景之中;位于巴黎郊區(qū)的房子,則是一派英式鄉(xiāng)村風情。而上海的這個家,Adelade心想,就要把它做成個舒適的、較現代的、讓生活輕松愉快的地方。當然,仍有一半家具是從法國運過來的,包括一件已經在家族內傳承了五代的古董梳妝柜,“身處遙遠的他鄉(xiāng),有一些自己出生國家的東西在身邊,才會有‘家’的感覺?!?/p>
Adelade熱愛藝術,自畫廊購得許多作品,同時還是拍賣會的常客,如果遇到特別喜歡的,哪怕突破預算,也會不惜代價地買回。她最喜歡的家居品是燈,“因為燈很能營造氛圍”。她逛市場、古董商店,收藏了很多奇形怪狀的燈。如主臥室里那一盞落地燈,就是特意從巴黎跳蚤市場運來的;客廳的咖啡桌旁放了一個圓形、鏤空的落地燈,簡直就像件藝術品。自然光線當然也很重要。老房子原本窗戶少,且窄而小,改造時新開了好些,原育的也加大加寬了,還去掉了廚房的墻壁,讓光線和空氣能夠盡可能自由地流通。而Adelade最喜歡的是放鋼琴的小角落:旁邊的窗戶特意不裝窗簾,樹木在玻璃上、窗臺上投下影于,好像在跳舞。
在Adelade看來,裝修一個房間就像做一幅拼貼畫,不追求裝修原則、設計風格,一切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她愛翻閱設計雜志,有個“靈感本”,遇到喜歡的圖片會剪貼下來,而展覽、電影也都能成為靈感來源。曾經她在一部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客廳里到處都是書,有個圓形的書柜,人可以寓在里面,就發(fā)愿如果有機會就在家里實現。目前這個家處理書柜的辦法是,低矮的大大小小書柜散落四處,非常方便。也曾有朋友想請她幫忙做設計,但她拒絕了,因為“家是一個人的經歷所培養(yǎng)起來的審美和生活方式的體現,是很個人化的表達,所以我也只知道自己心里想要的家是什么樣”。譬如家里的三個男孩子,老大喜歡體育,老二喜歡畫畫、富有藝術氣質,老三喜歡動物,他們的房間都反映出自己的個性。
房子底層還有個很大的花園,是男孩子們的活動場所;樓頂則有被綠樹包圍、掩映的露臺,可以舉辦派對,也可以獨自享受安寧。一家人個個熱愛自然,每年都會回到葡萄園騎馬、去海里游泳。不過Adelade覺得,在不同地方就應該孚受不同的生活,比如在上海,便常出去參加聚會、看演出、聽音樂……但也可以在家里鬧中取靜、與自己相處。此前他們還曾在紐約住過1年半、在東京住過3年,她喜歡這種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住一陣子的安排,就好像“一輩子的時間,過了幾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