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國企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不再是給投資、給市場、給政策,而是以扶強扶優的形式,減少數量,注入質量,通過減少總數,提升國家服務社會的能力。中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提供了一組數據也可說明國有經濟“放開”的程度:“央企數量從2013年有196家,減少到了現在的126家;央企所在的行業,也從2013年時主要分布在26大版塊,集中到了幾大關鍵領域。”這些所指的關鍵領域現已逐漸退縮為軍工、能源、電力等幾大版塊,即使是原來國有一統江山的軍工,現在也開始對民營資本放開。他提供的了一組統計數字進一步作了說明“85%的國有企業進行了改制,改制企業里又有85%改成了非國有企業。”從這些變更可認識到,國有企業以股份化形式進行的資本產權運作是以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地在快速進行。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需要轉變的已不僅是機制體制,更重要的是員工理念的轉型。這種朝股份化方向的改制,實際是國企轉型發展的基本形式,關系到的不僅是資產、資本和機制體制的變更和演繹,對國企所在的員工,思想理念更是一種沖擊,在員工教育中,沒有應對的方略,沒有針對性的引導,體制機制和資本及產權由單純的國有控制向成份復合型轉型,就難言成功,就意味著思想理念的抵制和文化的沖突。國企轉型發展與其說是管控屬性和經營及資本引入與產業規模方向的變更,不如說是對員工適應轉型的理念變更,人的理念變更是企業各方面轉型的基礎,因之,引導員工理念的轉型,是企業股改轉型不可忽視的工作。
所謂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式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的轉變過程,所謂轉型發展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現今談國有企業的轉型發展,粗看是新的資產注入和產業板塊的劃分,而深入認識,不僅是管理深化的轉型、經營目標追求的轉型、發展方向的轉型、步入經營軌道的途徑轉型和市場競爭角色的轉型等等,更多的是對困難和問題認識以及面對危機和挑戰的認識理念的轉型。細數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可以發現,每一次的經濟改革,實際是一次國企轉型發展的迎挑戰與抓機遇的過程,成功的改革離不開員工觀念的變更和思想的引導,如果把轉型發展理解為體制變更的成功,不如說是適應這種體制變更的員工理念教育的成功。而以股份制改造帶來的資本產權變更以及滲入產生的國企轉型發展,所需要的員工理念引導與教育可以所付出的力氣 ,可能更勝于歷次各種各樣的改革帶來的轉型。因為變更的不是大鍋飯、不是鐵交椅,而是利益的重新劃分、權利挪移和市場邊界的混亂以及資本快速演繹產生的文化理念沖突,這給員工理念帶來了新的空間及認識的新視角。由此,我們的教育理念需作這樣的認識:一是過去的所謂轉型發展,有些只是變殼不變核的大裝修,有變更,即便沒有了鐵飯碗,利益的調整并不明顯,員工變觀念的教育并無經營、管理、分配等方面的理念沖突。國家從1998至2005年進行的轉型,主要是實行“兩個置換”(企業置換國有性質,員工置換全民身份)后所進行的改革改制。“兩個置換”雖講變性質變身份,也有如過去的糧票貶值到作廢,變是趨勢,不變反而一無所獲。所謂置換的價值能撈一點算一點,崗位不變、行業不變、經營內容和性質不變、規章和管理機制不變、發展途徑和政府主管的屬性不變,只是多了點政府對自己資產態度的擔心,多了點市場引入造成的風險擔心。而現今許多國企在股份制改造中實行的資產重組所出現的轉型發展相比那時的改革改制,要過的難關多得多,面所擔心的風險絲毫沒有減少,如果思想引導和理念教育不成功,很可能帶來轉型發展的不順利,很可能會給股改上市工作也會阻礙重重,麻煩不斷。二是現今的轉型發展,并非全是為企業本身的發展和經營著想,很大程度里是為極其缺錢的當地政府構筑一種融資平臺。現今,政府主管的經營基本是能放的即放,能剩下的資產,若用來做資本經營,對政府服務社會的利益助益更大。比如,長沙水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實行資產重組,變更為長沙水業集團有限公司后,政府即明確地言明其目的就是通過股改上市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個新的投融資平臺。成都、重慶即是如此,并且有超出政府當初想象的融資業績。三是國有企業的轉型發展,理念教育要充分認識其帶來的挑戰與危機。現今政府所轄的經營資產,優質優良的基本放出去了,剩下的企業談轉型發展,有新資產劃轉帶來的突現巨額債務背負,有跟進城市發展大規模投入的新期待,有跨行業運營要適應的新角色,有服務提升的新要求和更高的期望值,有經營和市場拓展的內外新需求,還有制度、文化融合和管理體系整合難等等問題。這與其說橫亙于企業行進中的機遇與挑戰,不如說是對員工素質和隊伍整體攻堅克難的能力考驗。沒有正確的引導教育,很容易讓人沿襲過去那種改革改制的認識,即可能對將出現的挑戰認識不足,轉型也就會磕磕碰碰,甚至不會帶來發展。國企教育中要闡明的轉型發展,與其它企業和行業及地方政府所談的轉型發展,內容更深刻、涉及的面和要解決的問題更多。員工理念教育中,既要講投入方面的硬件和管理結構和機制軟件方面的轉型,也要講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過渡的轉型,要講多點開花單純追求規模和產值向追求核心競爭力向效益及生態環境求產出的轉型,更要講企業的打造投融資平臺由市場競爭發展方面的轉型向經營資本方面的轉型。
當年成都水務集團上市前每年盈利不到2000萬元,借殼上市后,不到5年先后增發37個億。如果是靠借殼上市前單純地經營市場求發展,這個企業100年也賺不到30個億,成都城市建設所亟需的巨額資金投入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這樣的案例對所有城市的政府誘惑實在太大,也說明一種趨勢,不管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政府都有把資產變成資本、國企都有把經營市場變成經營資本的沖動,轉型是必須,轉型的利益是巨大的。但對員工而言,轉型的不確定性增加,利益的照顧與企業經營市場和員工追求不一定會一致,很可能會在轉型中發生碰撞。筆者強調企業轉型發展中的理念教育注入這一認識,旨在認識轉型發展不是簡單地經營和市場競爭,其固然需要管理改進,而需改進更多的是管理和經營思維,是發展方向和對資產及資本經營的思維,沒有思想理念的轉型,就沒有轉型發展的順利,也就沒有資本經營和股改上市之路的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