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由于太原市的城市擴建十分迅速,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城市用地從而衍生出了大量的失地農民。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已成為嚴峻的現實問題,而制約其就業的因素不僅包括法律、政策、制度、社會排斥等外部原因還包括農民自身約束的內部原因。因此,要結合以上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太原市失地農民;就業困難;對策
在最近的山西省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中,小店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發展指數均名列全省119個縣(市、區)第一,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2%上升到31.1%。與此同時,迅速發展的城鎮化越來越推動著土地征用,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用地需求巨大,2014年太原市小店區的被征地面積排在六城區的首位,因此選取小店區為調查地點并對該區失地農民的就業狀況進行研究很具有代表意義。
一、失地農民就業狀況
調查發現,征地前后農民的工作情況變化頗大。務農人員大幅度減小,其比例從38%下降到了7%;相反,無業農民比例從9%上升到了20%;此外,外出打工人員的比例從14%上升到了25%。由此可以看出,征地對農民的生活方式,工作狀況有較大的影響。
另外,問及工作難找的原因時,15%的人認為習慣了以往出租房屋、種地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再找工作;32%的人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難以找到工作;23%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難就業;30%的人認為本地工作機會太少,而又不愿意外出就業。
當問及征地后希望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就業時,45%的受訪農民希望得到政府安排,而只有16%的人希望通過市場就業,其余的則想通過征地單位安排就業。但是,對于政府提供就業培訓這一項調查中發現,47%的被調查者愿意接受培訓,在培訓中獲得相應技能的占到培訓人數的67%,而對于那些不愿意接受培訓的農民,其原因包括認為自己年齡大、文化低、學不會新技術、培訓內容不適合自己等。
二、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原因
1.客觀原因:(1)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我國雖然在 2004年的憲法修改中說明了補償條款,但是對補償的原則沒有明確,征地補償原則缺乏憲法基礎。而且征地補償標準偏低,土地補償分配不規范。此外,我國雖然確定了以《憲法》為核心,以《勞動法》為基本法律的保障農民工平等就業權的立法體系,但地方的就業歧視使失地農民的就業更加的困難。(2)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太原市政府對失地農民保障制度方面較為重視,進一步加快了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但是,太原市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還存在覆蓋面不廣、保障水平不高和保障項目單一等問題,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對社會保障的要求。(3)社會排斥方面的限制。從社會排斥與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關系看,再教育資源不足,創業扶持政策缺位、信貸排斥和空間區隔等方面的社會排斥,極大地加劇了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困難。
2.主觀原因:(1)思想觀念保守落后。主要表現為就業觀念差、社會保障觀念淡薄、留戀溫飽害怕吃苦等。很多失地農民對將來如何生活問題的回答是:到時候再說吧,先把眼前的吃飯、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有些村領導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來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但無法與村民達成共識。(2)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低下。通過對太原市小店區失地農民的調查分析得出,大部分失地農民受教育程度比較低,這使失地農民在進入城市生活的時候,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只能從事純體力勞動或技術含量小、勞動替代性極強的臨時工作,導致收入來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生活困難。(3)年齡結構偏大。失地農民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的問題,年齡偏大的失地農民學習新知識更加困難,實現轉移就業也就很困難。中老年、病殘人等弱勢群體,失去土地之后,生活更是問題。
三、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對策
1.要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一方面,建議用憲法修正案的形式賦予公民遷徙自由權,對帶有明顯歧視性的類似《外來務工人員管理規定》的條例和規定進行全面清理并且盡快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另一方面,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完善征地補償費用的分配和管理。征地補償標準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改革,令其能真實地反映地價。此外要加大對補償費分配和管理的監督力度,保障征地補償費的不被意外截留。
2.逐步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并完善現有失地農民醫療保險制度、保障失地農民就業。根據失地農民的實際情況,在解決就業問題時,不僅要從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入手,而且也要通過各種途徑拓寬他們就業渠道,保證就業。
3.加強對失地農民的教育。改變其落后的就業觀念,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對失地農民加強引導,培養其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對失地農民進行定期再就業培訓,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和文化層次,有針對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訓內容;加強失地農民子女的教育——解決失地農民子孫后代就業問題的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4.
[2]張璐琴,趙俊康.山西社會保障水平分析. 經濟問題,2007,2.
[3]蘇小玲.重慶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中國土地科學,2012,2.
[4]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城市化、土地制度與宏觀調控[N].經濟觀察報,2011-04 -18.
[5]劉俊芳. 我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10(2).
作者簡介:梁昕(1993-2-25) ,女 ,漢,山西省運城市人,現山西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社會保障。
余妍良(1992-2-21),女,漢,山西省運城市人,現山西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西方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