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家對“三農”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發展迅猛,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范圍越來越大。可是,由于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支付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為了有效解決農民支付困難等突出問題,努力構建支農、惠農、便農的“支付綠色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農村支付體系建設工作亟須完善。
一、當前農村支付體系發展現狀
截止2015年6月,樂東縣共有行政村188個、自然村606個,人口54萬,其中農村地區45萬。設立7家金融機構,47個營業網點,其中鄉鎮占35個,平均每個網點服務5.37個行政村、17.3個自然村、大約1.28萬人。設立離行式自助銀行14個,其中鄉鎮9個。布放自助存取款機142臺,其中鄉鎮96臺,存現金額34.24億元,取現金額64.88億元。POS機979臺,其中鄉鎮520臺,交易金額22.15億元。EPOS機1206臺,其中鄉鎮819臺,交易金額4.41億元。開通網上銀行9.24萬戶,其中鄉鎮5.17萬戶,交易金額76億元;手機銀行7.34萬戶,其中鄉鎮4.33萬戶,交易金額8.16億元;電話銀行5.72萬戶,其中鄉鎮3.52萬戶,交易金額64.29萬元。設立“便民服務點”273個,覆蓋行政村92%,共辦理查詢業務2.02萬筆,助農取款業務7.37萬筆,交易金額5220.14萬元。雖然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來看,現階段的農村支付體系還明顯不足。
二、農村支付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農村銀行機構網點少,不能滿足偏遠地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由于商業銀行逐利性的原因,已把一些營業網點從農村地區撤回,而涉農金融機構深入農村地區設點僅到鎮上。可是,大部分農村地區距離鄉鎮較遠,近的幾公里,遠的二三十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金融服務難以輻射到廣大的偏遠農村地區,導致農民群眾支付難、結算難的現象十分突出,辦理金融業務要頻繁往返于村鎮之間,既費時費力,又要承擔交通費用和被搶風險。截止2015年6月,樂東共有銀行機構營業網點47個,其中鄉鎮占35個,分別設在11個鄉鎮和三個農場,平均每個網點服務5.37個行政村、17.3個自然村、1.28萬人。
2.新設營業網點集中在縣鎮,對改善農村支付服務作用不大。2014年,樂東新設銀行機構營業網點3家,其中縣城2家,使得本來銀行機構就相當密集的城區營業網點達到12家,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另1家在龍沐灣開發區,僅滿足開發區幾家企業和居住人群有限的金融服務需求,對迫切需要金融服務支持、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偏遠農村地區作用不大。據統計,3家銀行機構2014年末的各項存款余額分別為2832萬元、1022萬元和4623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2084萬元,其中2家未發放貸款。業務量分別為6.06萬筆、0.6萬筆和0.65萬筆。
3.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薄弱。截止2015年6月,各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離行式自助銀行9個、布放存取款一體機96臺、POS機520臺、EPOS機819臺,這些自助設備主要布放在鎮上的商行、賓館、酒店中,對緩解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需求,發揮支農、惠農、便農作用相當有限。雖然,農村信用社和郵儲銀行在173個行政村設立了273個“便民服務點”,布放EPOS機342臺,但閑置率達到70%,日交易量低于1筆的有304臺,低效率達到89%。
4.農村支付結算體系不健全。支付系統是各銀行和貨幣市場的公共支付清算平臺,是人民銀行發揮其金融服務職能的重要核心。調查發現,樂東轄內還有14家銀行機構尚未接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占農村營業網點的40%,支付渠道不暢通,服務功能弱化,不利于廣大農民群眾使用多樣化支付工具,滿足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需求,也不利于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企事業單位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益。
5.支付結算手段落后。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智能轉賬終端、自助存取款設備已經成為農村支付結算的主流工具。可是由于宣傳力度較弱,支付結算知識普及率較低,銀行卡詐騙、電信詐騙案件頻發,導致農民群眾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存在恐懼心理,加上農村消費群體多為老人和婦女,文化水平低,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習慣了現金交易,對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辦理金融業務缺乏信心。截止2014年,樂東農村地區存折持有量達到14.2萬本,占農村人口的31%,不利于新興支付結算業務的健康發展。
三、完善農村支付體系建設的相關建議
1.逐步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支付服務體系。各金融機構特別是涉農金融機構應提高思想認識,踐行社會責任意識,從服務三農、支持三農的戰略高度出發,增強做好深化農村支付服務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切實抓住開展深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良好機遇,將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深入行政村相對集中的偏遠農村地區設立銀行機構網點,通過以點帶面,促進農村支付服務包容性發展,逐步構建多層次、覆蓋廣、可持續的農村支付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普惠金融快速發展。
2.引導新設銀行機構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目前,城區、鎮上設立的銀行機構營業網點幾近飽和,市場競爭激烈,若再增加,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并帶來潛在的經營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各金融機構有必要,也有動力根據縣域經濟結構特點、經濟發展方向和農村金融市場需求,調整業務發展方向,把單一追逐城區、鄉鎮高端客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為數量眾多、具有很大潛力的廣大農村客戶,實現客戶群體從高端向中低端的逐步覆蓋。既拓展了農村金融市場,又給銀行帶來無限商機的雙贏局面。
3.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積極性。一是人民銀行要加強溝通,積極協調好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系,取得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大力支持,為金融機構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打造優良的條件,為金融機構創新支付服務產品提供支撐。二是人民銀行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地方法人差別存款準備金管理、系統準入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增強金融機構扎根農村、發展農村金融的信心。三是對于業務拓展成本高、預期收益低、難以通過商業化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機構,要借助行政力量,適當給予財政補貼,提高金融機構投身農村支付服務的積極性。
4.完善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引導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網點布局,在便于監管,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深入行政村設立自助銀行,提升金融機構空白行政村金融服務水平,使廣大農民群眾實現金融服務零距離。二是鼓勵收單機構深入農村地區布放POS或EPOS機,這不僅突破了布放自助存取款一體機成本高、維護難等種種瓶頸,又將金融服務資源向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延伸,實現業務端口前移,減少農民群眾辦理金融業務遭遇的瓶頸,擴大便農服務范圍。三是建立準入退出和激勵約束機制。對業務開展較好的商戶給予手續費優惠和最大化讓利支持,充分調動商戶的積極性。同時,對閑置商戶和低效商戶應及時清理退出,確保農村商戶隊伍優質、高效。
5.建立完善的農村支付服務體系。一是加強引導、督促銀行機構盡快加入支付系統。通過大額支付系統,為小微企業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快速、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支付結算服務,實現資金零在途,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切實提高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益。通過小額支付系統,為廣大農民群眾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業務量大、低成本的支付清算服務,并支持各種支付工具的使用,滿足社會各種支付活動的需要,提高市場競爭力,有效防范支付風險,維護經濟金融穩定。二是加快“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建設。助農取款服務點建設是成本低、見效快、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最佳途徑。一要建立靈活的設點方式。通過調查走訪,對信譽良好,有資金實力,熱心助農的群眾,在設點審批上突破條件限制、優先辦理,加快實現助農取款服務點行政村全覆蓋的總體目標。二要統一懸掛標識牌。結合當前海南省試點深化農村支付服務工作,統一懸掛“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標識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認識度,使惠農服務工作走進千家萬戶。三要擴大服務范圍。把助農取款范圍從小額取款、余額查詢擴大到存款、貸款、匯款、轉賬、繳費、殘損人民幣兌換等方面,充分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四要加強監督管理。加強巡檢力度,杜絕民間借貸、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現象發生,切實把助農取款服務點建設成支付結算服務、金融知識宣傳、人民幣流通管理、金融業務推廣的綜合服務平臺。
6.引導農民群眾使用先進的支付結算工具辦理金融業務。一是加大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政策宣傳和業務培訓,加強引導農民群眾改變支付習慣,鼓勵使用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辦理金融業務,促進非現金結算工具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應用,使農民群眾享受“足不出村”就能及時、快捷、方便的辦理金融業務,取得了“農民受益、銀行發展”的良好效果。二是及時更新市場發展理念。根據農村各地區經濟發展和支付服務需求情況,采取差異化的供給策略,因地制宜推廣手機支付、網上支付、電話支付、微信支付等新興電子支付產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農村支付服務供給結構,擴大非現金支付結算的覆蓋面,加快建設農村金融服務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