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長白山一帶就是著名的人參產地。清朝前期,清政府對長白山實行封禁,采參人必須在政府允許下,持采參證才能進山采參,為了發展人參生產,參農把人參由野生逐漸發展成為人工種植。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是人工栽培人參最早的地方,種植人參已有440多年的歷史。解放后,人參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基本上是計劃經濟下的生產模式,改革開發以來,吉林省白山市的人參生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89年全市人參面積發展到2068萬平方米,隨后人參價格開始大幅度下降,使白山市的人參生產進入長達十幾年的低谷徘徊階段。近幾年人參市場轉好,但由于國家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使參業用地受到嚴格的限制,為使白山市這一傳統優勢產業能夠持續發展下去,九十年代末我們就開始了老參地重復栽參的實驗,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白山市的林下參發展比較早,六十年代在部分國營參場就有小面種植,規模不大,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市的林地特色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林下參面積增長較快,并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白山市人參產業發展情況
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心地帶,人參栽培歷史悠久,撫松縣是全國著名的人參之鄉,素有“中國人參看吉林,吉林人參看白山”的美譽,人參栽培技術、人參質量、種植規模、產品總量均位于吉林省前列。白山市的人參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省的30%、46%和59%,出口量占全國的80%。在人參藥食產品開發方面,集中打造以鮮參生產與加工、人參飲品、人參提取物加工產品、人參保健食品四大產品為主體的人參系列健康產品鏈。2014年,共開發人參藥食產品104種,其中肽谷生物公司的人參肽粉系列,安東參業公司的人參茶飲料系列,林海雪原公司的人參酒飲品系列,皇封參公司的人參咖啡、純粉片系列44種產品已完成食品標準備案。雨鑫生物公司的紅參飲料系列、松林綠色食品公司的人參米系列9種產品已完成QS認證。
白山市的人參加工主要以初加工為主,消耗水參達到70%。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精深加工開始起步,重點在保健品、藥品和提取物上有了較快發展。目前,白山市人參加工產品主要有7大類:一是初加工的成品參,如:紅參、生曬參;二是以人參為主要原料生產的藥品,如西洋參膠囊、心舒膠囊、人參蜂王漿、西洋參口服液、參靈抗癌膠囊、人參花蕾花超微粉膠囊等;三是人參保健品,如人參精膏、人參蜜片;四是日用化工產品,如:人參潤膚霜;五是人參飲品,如:人參茶、人參酒、參寶酒;六是人參食品,如人參糖果、人參大煎餅和以人參為原料烹飪的菜肴。七是人參提取物,如:人參皂苷,共計310多個品種。全市共有人參品牌約80多個,知名的人參品牌主要有:靖宇的“皇封參”、“同仁堂”、 “參寶”;長白的“靈光塔”、“參隆”;撫松的“撫寶牌”、“參美人”、林海;臨江市的“長白山人”等品牌。
二、人參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人參生產是我市一個傳統的資源型優勢產業,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參產業一直沒有走出“資源強勢、產業弱勢”的怪圈,從調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地資源匱乏,發展后勁不足。二是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技術推廣緩慢,農藥殘留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三是宏觀管理不到位,市場運作不規范。四是精加工產品單一,市場占有率不高。五是深加工產品少,特別是功能性系列保健品的開發不夠,科研成果未能快速轉化成生產力。六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產業化水平低。七是品牌含金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八是經營手段和理念落后,市場開發不夠。
三、人參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1.突出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經營管理體制。第一,制定人參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以規范人參栽培、加工、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運作、產品檢測等行為,提高白山人參的整體競爭能力。第二,盡快完善制定人參栽培、加工飲片等標準,統一質量標準,取締不規范的小加工廠和小市場,杜絕質量低劣的人參產品流入市場。第三,建立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重新進行整合白山人參產業存量資源,連接人參產業的各個環節,形成集約化程度高的經營主體。通過資本運營方式解決白山人參產業基地發展資金嚴重短缺問題。第四,建立行業準入制度,將有限的參地資源的劃撥向人參產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強,具有市場開拓有力的企業傾斜,逐步改變千家萬戶種人參、產品質量千差萬別的生產現狀,優化人參生產。
2.采取積極措施,緩解林參矛盾。一是向林下轉移,發展林下參。這是實現人參生產回歸自然的重要途徑。全面推廣林下播籽,保持林下參的自然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二是向非林地轉移,發展農田參。這是當前緩解參地資源匱乏的現實選擇。充分利用我市參后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參后地連作和輪作技術的推廣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田栽培技術。三是向域外轉移,發展域外參。這是穩定白山人參總量,帶動延邊、通化、吉林等周邊地區發展的多贏之舉。充分利用域外宜參地資源,發揮白山老參區在技術、人才、管理、市場、加工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全省人參產業的共同發展。
3.發展林下參生產,加快老參地再利用和農田地栽參的研究。一是采用林下仿生態種植山參的模式,恢復林下野生山參資源和山參的市場供應。二是采用老參地再利用和農田栽參模式,杜絕伐林種參,大力倡導農田栽參,徹底解決人參原料供應可持續發展之路。
4.做大做強“長白山”這一人參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人參龍頭加工企業,并由龍頭加工企業統一組織人參標準化栽培、精深加工、產品營銷,合力打造吉林長白山人參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國家人參原產地域保護的政策和措施,發揮白山人參的品牌優勢,確立白山人參在長白山人參品牌中的主導地位。
5.推廣GAP標準,提高人參質量。按照國家中藥材GAP標準和SOP操作規程的要求,從源頭抓起,利用3-5年時間,使全市的參場都要通過國家的GAP認證,把全面質量控制作為人參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特別是農殘、重金屬指標要符合國際標準。同時,要建立無公害、綠色、有機人參生產示范基地和種源基地,強化對環境、水壤、空氣、PH值、農殘、重金屬的控制,全面提高人參品質,促使有限的資源向優質、高產、出口產品傾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6.加快科技研發力度。有效整合市內科技人才資源,構筑以鄉土人才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單位為骨干的白山人參科研創新體系,提高研發水平,加快研發進程。同時,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及省內外大集團、大公司的合作,借助外力發展人參產業。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科研,實行成果、利益共享,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人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