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媒體的廣泛興起,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高校學生思想活躍,他們對微博的接受比一般民眾更快更廣泛。很多大學生通過微博這一平臺,及時關注學校、了解社會,參與信息交流與評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把握這一社會新興媒體的大趨勢,因勢利導,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主動占領理論引導的制高點.
關鍵詞:微博;高校;思想政治
在互聯網時代,大眾交際的途徑日益豐富和復雜,其中,微博的廣泛興起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作為新興的傳播媒體,微博在年輕人中,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中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和適應性。微博在高校中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1.積極作用
(1)徽博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大學生的思想變化極大,對外界信息的接受較以前更加豐富,自我甄別力也更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不能再局限于簡單的填鴨灌輸式,相反,要通過教育過程老師和學生的平等溝通、積極對話等互動方式進行。微博作為一種開放性、交互性和隨意性極強的交流平臺,通過140字的語言生動地記述了個人對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的真實記錄和表達,有效地打破了教育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心理界限和距離感,通過微博,教育雙方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表達思想、發表評論,進行交流與溝通。
(2)微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長期以來,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常集中于課堂理論教育和文化活動等形式,學生不是在自愿的情況下參與其中,很難使他們積極、真誠地接受教育知識,這大大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微博最大的特征就是快捷和互動,大量及時、準確、生動、詳盡的信息發布、瀏覽和轉載,在教育雙方深度交流的過程中會產生思想的碰撞,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力的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和時間的覆蓋面,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3)微博平臺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任何教育都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現實生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數情況下是以大班教學的形式來完成,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多,工作較為繁重,與學生交流溝通機會較少。微博的廣泛應用,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他們可以通過關注微博,進行溝通,無疑會大大加強對學生的認識,這些認識為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礎。
2.消極作用
微博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網絡媒體生態格局,引發了網絡文化發展的新動向給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都帶來了極大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不利的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加大。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經濟關系、社會意識的多樣化造成了人們思想活動的差異性,大學生思想還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響,各種思想的差異性在大學生群體中突出表現在價值取向的多樣化上,出現了先進的、健康的、腐朽的、落后的等不同層次的思想和價值觀。微博簡潔、快速、即時、開放的特征,使得人們樂于使用其展示思想和觀點,這也導致大學生微博社區平臺上充斥各種未經思索、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觀點,體現主流價值的言論淹沒其中,很難顯現,難以發揮思想引領的作用。這種不受拘束的言論自由放大和強化了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差異性,使得以統一思想為要務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受到了挑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還是通過思政理論課、黨團活動、校園媒體等形式進行,但對大學生的影響力有限。微博更能迎合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理念、生活方式、接收信息的習慣和渠道符合多元化發展、個性化的需求要求。大學生在微博營造的網絡空間中逐漸形成新型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和逐步衍生出新型網絡文化,微博在賦予大學生們更大的自主性的同時,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作用,侵蝕和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效能。
(3)對大學生思想的掌控和引導難度加大。微博作為新興網絡交互平臺的出現,大大突破了高校的監管范圍,學校很難對微博網站進行監控或跟蹤,大量的信息也難以辨別和篩選,更別說屏蔽相關負面消息了。在校園突發事件和社會重大事件的傳播中,微博的參與對高校原有的危機干預和處理方式產生很大的沖擊。在特定社會事件或校園事件發生的背景下,微博在信息上傳和意見表達中缺乏節制與約束的自媒體和草根媒介特征凸顯。大眾傳播中的“議程設置”的功能基本喪失。使得社會輿情發展變化脫離正常軌跡,以變幻不定、波詭云譎和矛盾聚合的形態表現出來。微博形態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得情緒化、不負責任的言論發生的幾率提高,尤其是當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造謠生事、推波助瀾時,在微博強力的多級傳播效力的作用下,現有條件難以管控、評估和預測,極易引發大學生思想和輿論混亂,產生校園不穩定因素。
(4)思想政治老師素質面對挑戰。眾所周知,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決定著教育的效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教師,應該具備多種能力和素質,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和心理狀態,并與時俱進、因時制宜、因生制宜地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教育的魅力并獲得成長必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微博在大學生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面對如此高的使用和關注率的現實,更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趕上時代的步伐,積極接觸微博、微時代,并真正融入其中,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與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導.
作者簡介:張俊杰(1976-8-19),男,漢族,河南南陽市,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