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內金10kV線路采用LGJ-120/25輸電5000kW,線損大,故障多。經分析原因、確定方案、組織施工、效益比較,線路改造成功。
關鍵詞:10kV線路;改造方案;技術經濟;效益比較
內金10kV線路架設于2002年。起點為內下三級電站,終點為牛頭山金橋冶煉廠。內金10kV線路是金橋冶煉廠的生產電源線路。金橋冶煉廠是一高耗能企業,生產全部利用我站豐水剩余電能。近年來,為我局充分利用豐水剩余電力發揮了巨大作用,真正實現了企業雙贏。
金橋冶煉廠當年設計冶煉電爐功率為3600kW,主要為感性負載。線路選用鋼芯鋁芯線作為架空線路,線路型號為LGJ-120/25,線路全長3.1km,線路桿塔共11基,每基用2根10m預應力拔梢桿組成,線路有兩基終端桿,一基耐張轉角桿,五基耐張直線桿,直線垂吊桿四基。
線路架設時,為三邊工程,無施工圖紙留下,設計施工存在一定缺陷。后來,金橋冶煉廠對硅錳合金電爐進行了改造,現平均功率為5000kW,線路處于長期超負荷狀態(年利用小時為超5000個小時),線路與電纜接頭多次熔斷。每次搶修,冶煉廠都停爐檢修,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停爐再開爐特別麻煩。為確保供電質量和供電安全,在對線路投入和產出做了明確計算后,我局決定對金內10kV線路進行改造。現就線路改造前后分析如下:
一、分析原因
通過實地勘測和收集資料,我們查出其用電量為280.3萬度/月,平均功率為5000kW,最高功率為6000 kW,損耗較大,發現首末端計量相差10萬度/月。
在實地勘測時,發現線路存在以下缺陷:
1.線徑偏少,設計功率與現實有較大差別;
2.線損較大,線路損耗功率為150 kW;
3.4號桿與5號桿之間線路對地距離不夠,只有3.8m(少于4.5m),存在安全隱患;
4.高壓計量裝置不準確,電流互感器變比偏少(300/5);
5.廠房運行人員反應,線路故障引起廠房多次跳閘,對廠房電氣設備產生一定影響。
二、確定方案
金內線路原線路采用LGJ-120/25,輸送負荷最高達6000 kW,根據P=UIcosφ
I=A
查表:LGJ-120/25 經濟輸送容量為1.87MVA,按計算,輸送經濟電流鋼芯鋁絞線截面:
S=
(J為年利用小時系數)
因此,決定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線徑擴大,選擇LGJ-150/25,LGJ-185/25進行比較。
技術經濟比較如下:
導線型號LGJ-120LGJ-150LGJ-185
一、投資
造價56.8萬元61.2萬元64萬元
二、年運行費
1、線路折舊2.85萬元3.06萬元3.2萬元
2、線損21.4萬元17.8萬元14.2萬元
比較結果不考慮不考慮考慮
最后確定線徑為LGJ-185。
增高4號桿與5號桿,(從9米增至12米) 。
更換電流互感器,變比從(300/5)換至(400/5)。
三、組織施工
經過慎重考慮比較,選擇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湖南源興電力工程公司施工,施工中重點注意以下幾項:(1)對導線進行機械計算后,決定選用LGJ-185/25,重新繪圖。施工選用在內下三級電站停電月份10-12月;(2)施工材料的集散地選在就近民房,施工人員住宿可租住民房;(3)施工協調主要是線路停電,當地鄉村青苗賠損;(4)施工安全主要是舊線路的拆除和高空作業安全和機械打擊,并先作了預案;(5)計量用電流互感器變比選用400/5。
施工安全組織、技術措施完全按規范施工,并經過竣工驗收。
四、效益比較
經過一段時間運行,發現改造是成功的。改造前后,運行數據如下:
本線路改造后,2013年5 月正式運行。經統計,今年5月至11月的線損為1359.84-1313.856=45.98萬度,線損率為3.38%。去年同期的線損為1737.12-1587.9=149.22萬度,線損率為8.59%。即可認為7個月節省耗電103.24萬度,每年即可節約37萬元。
總之,通過對此次線路的改造,提高了供電質量,消除了供電安全,減少了對二級電站主機的沖擊,節能增效落在了實處,真正實現了電站和用戶雙贏。
參考文獻:
[1]丁毓山,送電線路工[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