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大事。而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是我國城市化問題的發展和延伸。山西作為一個資源型大省,轉型迫在眉睫,山西加快推進城鎮化有利于促進其轉型發展也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正當其時。
關鍵詞:轉型發展;城鎮化;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目前,山西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我省的城鄉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大批農民離開他們的土地和村莊來到城市,由農民轉變為成為了農民工。而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是一群80、90后的農民工,他們雖然生長在農村,但都早早進入社會,他們游離于城市和鄉村之間。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沒種過地,對農村也不像父輩那般依戀。他們渴望融入城市,并為之揮灑汗水。他們努力想變得和城市里的同齡人一樣,但受到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城市對于他們來說依然沒有歸屬感。新生代農民工如果融入不了城市,又退不回農村,將會成為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
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城市公共資源投入大而地方政府財力非常有限,導致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他們更傾向于保持現有的農民工政策,即保持經濟上接納和社會性排斥。這種制度上的排斥和政府的自我主動排斥使新生代農民工陷入“雙重邊緣化”困境。
2.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
戶籍制度這道“制度墻”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自由流動,并造成了城鄉居民間巨大的利益鴻溝。依附在戶籍上的種種不平等待遇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狀況不容樂觀,面臨著養老、醫療、工傷、住房、教育、就業等制度的不完善與不公平,勞動投入與個人收益不對稱和低資源占有率,使新生代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增加了其市民化進程中的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大提高了其在城市生活工作的成本。
3.市民化的人力資本匱乏
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存量較低,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其整體素質相對較低,造成了他們文化技能不足與對技能型勞動力需求之間的矛盾,和較低的經濟收入。加重其市民化成本,阻礙其市民化進程。
4.新生代農民工跨文化交流有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居民在農村和城市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相對貧乏,文化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因此形成了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無形屏障。
5.農村土地制度不完善
在農村退出環節,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有缺陷,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農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使得農民工這一社會群體既受制于農村的“后顧之憂”的制約,又不能有效參與城市政治和表達利益訴求,自身的身份不能實現轉換。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及建議
1.加強政府市民化建設的積極性
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建設,逐步消除城市與區縣、農村的差別。積極解決農民工面臨的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勞動權益等。
2.多舉措降低農民工市民化成本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當地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多方面權利。最終恢復戶籍制度的基本功能,實現流動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統一管理。這里的戶籍制度改革并不是馬上將新生代農民工的農村戶口換成城市戶口,轉換為市民身份,而是我們要有一個過渡階段,將他們逐步分階段的轉變為市民。例如,可以暫時用居住證作為新生代農民工享受城市各種資源的一個憑證,讓其享受所在城市的部分資源。
(2)實現城鄉居民統一平等的就業制度,逐步完善規范有序、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就業市場,認真落實《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依法維護新生代農民工合法勞動權益。另外,還應形成培訓就業長效機制,提高其工資待遇,改善其工作環境,加強就業監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3)創新住房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各級地方政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城市的整體規劃,加大對以公共廉租房、公寓房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供應力度,并著力培育農民工住房租賃市場,為農民工中的低收入群體廉價租房創造條件。逐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降低其市民化成本。
(4)創新教育管理體系,政府應在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培訓中承擔主要責任,可以從教育福利打開突破口放開城市的公共教育,讓新生代農民工子女享受均等化的城市教育福利。健全與規范農民工教育培訓市場,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提高效率,加大城鎮教育培訓體系向農民工的開發。降低市民化成本。
(5)創新社會保障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農民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抓緊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和接續,對用人單位為農民工參保采取更有力的約束措施,提高他們的參保積極性,形成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保的社會保障制度。
(6)土地制度改革,我們應把農民退出土地作為市民化的最后一個環節,在農民工進城但還沒有穩定下來之前,決不能輕易斬斷農民與土地的聯系。形成土地級差價格機制,保證農民擁有獲得土地流轉和增值的權利,允許農民工按照自己的意愿轉讓承包權,探索實行土地置換辦法,以保證土地有序、合理的流轉,徹底將農民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以免在城市形成“貧民窟”。
3.非均衡市民化
在市民化的過程中必須尊重新生代農民工的主體性選擇,根據主體的需要和能力推進市民化,對于有技術、有能力且愿意在城市就業的群體可以放開各種政策壁壘,而對于那些沒有強烈市民化意愿和能力的群體則可保留現狀。但也應保留其各項基本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 黃曉赟.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基于常州市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3).
[2] 張秀娥,孫中博. 返鄉創業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推進作用[J].東北師大學報,2014,(2).
[3] 丁靜. 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能力的思考[J].鄭州大學學報,2014,(3).
[4] 林娣.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資本困境與出路[J].社會科學戰線,2014,(6).
[5] 丁靜. 新生代農民工完全市民化的有效機制構建[J].中州學刊,2014,(4).
作者簡介:余妍良(1992-2-21),女,漢,山西省運城市人,現山西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西方經濟學專業。
謝成剛(1991-1-19),男,漢,山西省運城市人,現山西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金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