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尤其是高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村老年婦女不僅在絕對數量上而且在相對數量上都是一個巨大的群體。本文選取和順縣三個村子老年婦女從一般概念出發對農村婦女貧困的含義進行了界定,深入分析了和順縣農村婦女貧困的現狀,對導致農村婦女貧困的原因進行了解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老年婦女;貧困
一、貧困與農村婦女貧困概念的界定
貧困是著名的3P問題“Population、Pollution、Poverty”。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不是由于單純的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如與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民生相應的健康權、養老權、教育權、居住權等權利的缺失”。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課題組和《中國農村貧困標準》課題組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所作的貧困界定是:“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p>
本文把60歲及以上女性稱為老年婦女,而農村老年婦女是指戶籍和本人常年生活所在地為農村的老年婦女。這里關于農村老年婦女不僅僅是從收入的角度來理解,更多的是從當地實際情況和人類貧困的角度來闡釋,涉及到農村老年婦女的經濟、社會保障、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改善的措施建議。
二、和順縣農村老年婦女貧困現狀與問題分析
本文共選取和順縣三個代表村:溫源、泊里、后峪三個村子進行研究,村子基本情況是:
經濟來源方面:選取三個村子一共200個樣本得知,大多數農村老年婦女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她們很難有機會獲得有固定收入和相應有社保的工作崗位,日常經濟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其配偶有一定的固定收入,例如配偶為退休教師、工人、鄉村干部等,依靠配偶的退休金養老,這類老人約占15%;二是依靠自己多年的積蓄、現在的勞動收入養老的約占39%;三是靠子女提供生活日常所需費用養老的占46%。而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的僅占33%,約一半左右在50—100元這個區間。對于本文提到的山西省和順縣來說,由于本縣屬于以煤炭為主業的貧困山區,其副業少,產業經濟欠缺,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同時土地貧瘠,其它礦產資源匱乏,在近年來煤炭行業嚴重下滑的情況下,自身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工作收入大大降低,因此對于這部分無退休保障的婦女來說,生活保障更加低水準。
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方面:在社會保障方面,性別的差異以及觀念的落后直接造成了農村老年婦女的養老保險覆蓋率很低;在衛生保健方面,和順縣三個村子的老年婦女由于生育多個孩子以及有限的醫療條件對他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多數患有或大或小的疾病,而且在生活中她們幾乎不注意或者很少注意疾病預防,基本上從來不做健康體檢,同時受限于經濟的影響有的老年人已經病了卻很少去正規醫院治療,因此她們的衛生保障也很低。
文化教育方面:
在以前的思想觀念中,對女性的教育重視程度遠遠不如男性,加上當時經濟條件限制,大家對女性的定義往往是“洗衣、做飯、帶孩子”,絕大多數老年婦女并未享受過任何教育,這種觀念直接造成了女性的低收入、低素質,到了老年之后,在沒有外來經濟的幫助下,農村老年婦女的生活水平將逐步走低。
三、完善農村老年婦女貧困的措施建議
1.提高認識,保障農村老年婦女各方面權益
農村老年婦女問題不僅是一個人道主義問題,還涉及到男女平等、社會發展、及計劃生育國策更好實施的問題。在制定政策和發展戰略時應當考慮到婦女的年齡差異,特別注意改善經常處于極為不利地位的老年婦女的處境,滿足她們的特殊需要。以鄉鎮、村為單位,根據老年人愛好、興趣的需要,建立老年文化、體育、教育、娛樂活動場所,使老年婦女老有所樂,在精神層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2.完善農村老年貧困婦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農民生活的最低需求。各地在制定低保補助標準時,應當實事求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確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對象時,考察的唯一標準是居民的收入是否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而不應追尋其貧困原因。更不能因為某人有過重大違法行為而不能從社會得到救助甚至累及家人。因此政府一定要履行其維護社會公平的職能,積極實行和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3.大力倡導敬老尊老風尚,落實和鞏固家庭養老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急速發展,老年人口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們要教育家庭成員為農村老年婦女提供足夠的經濟、日常生活、精神方面的支持,尊重并減輕她們的家務勞動,使她們繼續享有尊嚴、地位和安全,給予農村老年婦女一個溫暖的關懷,讓家庭養老對農村婦女脫貧起到實際作用。
總之,農村老年婦女貧困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現實,它有其孕育、生長乃至蔓延的土壤,但依靠政府運作、社會支持、家庭關懷給予這類群體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多向關懷,她們一定能夠擺脫生活的貧困和文化缺失的境遇。
作者簡介:張宜婷(1990-),山西晉中,貴州財經大學,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