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有抱怨——抱怨使我們將遇到的情境簡單定性,由此使我們內心的觀察與理解停步——因為你已經給它定性了嘛!心因此而封閉并失去活性。
什么叫活性呢?在禪宗里,要我們用心直接去認識事物的原態,而不利用概念,不利用符號,不陷入價值判斷。所有的概念、符號、價值判斷的運作——諸位!這一部分工作,恰恰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凡是用符號系統所發生的心靈運作,在佛學里講,就是意識的活動。也就是說,我們大腦的判斷、思維、邏輯運作,是以符號為工具開展的,這一點,現代心理學也是同樣的結論:人類所有的思維和意識活動,都與符號對應。
當心靈在這個層面開展運作時,比如,在世俗的價值判斷里我們說這個人很聰明,這種判斷,恰恰代替了之后的觀察,遮擋了我們心性的智慧與光明。
我們今天的文明,特別重視以符號、概念、邏輯運作的那一部分,而比較忽略(尤其在我們的教育系統里)以心性的直覺直接注視事物的那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我們暫且叫它直覺的智慧吧。

這兩種認識能力存在一個規律,我們借用道教的太極圖來描述。太極圖是一個陰陽魚,就像心性的直覺智慧和意識活動的關系。當意識活動活躍時,直接的認識能力就變弱了;當意識活動變弱,心性的自覺認識能力就趨于活躍。
當我們的心無主,直覺認識能力還沒有開發時,那些符號、邏輯、判斷做了我們的主人,抓住了我們的鼻子,所以我們抱怨、怨恨時,我們的心已是奴隸了。
在中國,如果有個人結婚,朋友穿一身黑色衣服去參加他的婚禮,他會很不高興吧?你看,我們的心就是這樣,被各種各樣的判斷牽制了,沒有自在。當然這里不是說自在的人就可以去穿黑色的衣服,不遵守游戲規則。這里有一個否定再否定的過程。
再比如我請你們喝茶,你會問我:那茶怎么樣?我說:“唔,好茶。”那么你可能就記得這句話,而忘了自己去品嘗。這就是我們心里的這種運作,你會滿足于簡單的判斷而停止去接觸事物。
在零距離地接觸事物的原態之前,心一定不能有任何的先入為主,不能有任何成見,不能有任何芥蒂。對事物沒有先定的判斷,這種狀態的心我們可以姑且稱做空的心。空的心是開放的心,沒有把心封閉。空的心也是充滿活性的心,準備著接受任何事實,準備著去感受。我們有時候把感覺系統關閉,各種概念和符號也會讓我們把自己的感官關閉起來,這樣我們認識的事物就是殘缺的,不是完整的。所以要讓心處于空的狀態,保持活性,讓那直覺的認識能力生發出來。你們以為禪有什么神秘嗎?就是這些。
一旦抱怨,我們不會在行為上有積極的改進和調整,反而引發一系列被動的消極反應。實際上我們的人生,就是這一系列的反應構成的。在各種價值觀、各種習性的支配下,作出了一系列反應,并且承受因為那反應反饋過來的結果,佛教叫“報”。各種價值觀是“惑”——迷惑;反應是“業”——造作;然后感受由那造作帶來的反饋,叫做“果”。當然,若這一系列的果,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的是壓迫,帶來的是局限、鉗制和纏縛,這個果就是苦的??嗑褪遣蛔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