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算好的工資,年底少了幾千元,月初算好的工資,月底卻差了幾百元。工資是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得的報酬,按勞取酬是一個憲法原則。這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中都有體現。然而一些不法老板,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想方設法“黑”掉勞動者的工資。
實行雙卡
案例:小趙就職的某個體鞋廠,近年開始實行打卡上班,可工人上班打的是雙卡:正常班,每天工作八小時打磁卡;星期六、星期日、節假日上班以及八小時之外的加班打紙卡。打磁卡,工日工時沒有差的,只要你出滿勤,就能按滿勤開工資。打紙卡就不好說了,雖然每天工人在紙單上簽字,可簽完字單子就被收走。結算工資時加班工時與工人自己掌握的數據常常出現誤差。
說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0】12)號第九條規定,勞動者主張加班費的,應當就加班事實的存在承擔舉證責任。但勞動者有證據證明用人單位掌握加班事實存在的證據,用人單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不利后果。勞動者主張加班費一般都要對加班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加班登記簿是一個重要的證據,是紙卡的勞動者最好復印,無法復印的,工友之間證言、工作時的錄像等可以作為證據使用。遇有上述問題,可備足證據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實行計件
案例:黃某應聘的某股份制電子廠,實行計件工資。入廠時簽了合同約定了工價,可年底結算時,工價卻打了折,使他們的收入大幅度減少。廠方說產品市場價格下跌,為了企業的生存,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說法:企業的勞動者不是企業的經營者,他們向企業出賣的是自己的勞動,他們不應對企業的經營風險承擔責任。《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電子廠年底結算壓價沒有道理。就此可以協商,可以找有關單位調解,也可以申請仲裁。
以罰代管
案例:上班遲到罰、上廁所超次罰、著裝不正形象不佳罰、工作時間嘮嗑罰、完不成工作任務罰、月底考核末位罰……遲到一次罰五十,遲到二次罰一百。上廁所超時五分罰五元,超時十分罰十元……沒員工宿舍、沒通勤車、不通公交,農民工小夏住的出租屋離廠子遠,騎自行車上班多次因遲到被罰。前幾天街頭小餐飲食不潔,又因上廁所超次被罰,一個月的工資竟被單位罰去了四分之一。
說法:最高人民法院 《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14號)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 《勞動法》第四條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并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罰款”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手段,可以實施,但必須有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作依據,且不可違法。現在的問題是過亂、過繁、違法、違規的不少。像上述上廁所超次罰款,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就此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
以貨抵酬
案例:老賀是一家國營酒廠的老工人,酒廠改制,前幾年效益還可以。這幾年受家族經營模式的制約,固步自封,沒有新產品出籠,老產品滯銷,工人開不出工資。年前按出廠價每個工人發了一百到二百瓶酒,頂了大半年的工資。酒剛到手,出廠價打了三折,不說將來銷售如何,每個工人當即就損失了不少工資。
說法:《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勞部發【1994】489號)第五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以實物抵工資顯然違法,即或采取這一措施,在物品價格上也應和工人充分商量。不能將酒廠的危機轉嫁到工人身上。就此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請求他們處理。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