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招聘,當心監管漏洞
案例:大學生小芹畢業后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一天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這樣一條兼職招聘信息:某網店招“刷信員”。通過微信,小芹與對方取得了聯系,對方讓小芹填寫了申請表。之后,對方讓小芹到某“點卡商城”去購買“點卡”,并承諾在交易成功后按7%把傭金和本金打到小芹賬戶上。小芹通過支付寶支付了1.2萬元購買了點卡,完成第一個任務后,對方以系統出現故障為由,讓小芹再做一次任務激活。小芹再次操作支付1.2萬元后,對方表示只完成了50%,要求小芹再次支付1.2萬元再做一次任務。隨后,對方多次找理由讓小芹繼續做任務,卻始終沒有兌現歸還本金和支付傭金的承諾,并最終失去聯系,小芹的幾萬元就這樣打了水漂。
說法:微信招聘,即使用微信平臺作為招聘的渠道和工具。目前,全國各地都有配套的互聯網監管措施,包括電商身份認證、工商注冊、網路虛擬空間租用或登記備案、信用評價等。但微信招聘沒有門檻,沒有成熟的法律體系去規范和約束,特別是作為私人交流的工具,并不具備上述電子商務監管措施,因此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對于微信招聘,應聘者要始終保持警惕:1.不要輕信其中的職位廣告,特別是對方提出的條件非常優惠,任務又特別容易完成時;2.不要輕易將個人信息提供給對方,以防泄密;3.一定要對招聘企業和崗位進行核查,看企業有無工商登記,有無資質,有無此招聘的崗位;4.不要參加受雇“刷信譽”等活動,這其中有很多騙局,同時活動本身也嚴重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5.動錢的事要警惕。“你被聘用了”,隨之向你要“登記費”、“體檢費”、“培訓費”、“違約金”等時,一定要慎重,《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公司“終端服務”和你簽勞動合同了嗎
案例:郭某從廚師學校畢業后,在某大飯店主廚多年。最近他被某“互聯網+”廚藝公司聘用為美食烹調師,每天打卡按時上班,無活時在公司等待接單,掙基礎工資;公司接單派活時,帶著菜品、調料去客戶家做菜,按收費提成。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聚會增多,加上他的廚藝高超,公司每天接單不少,他的收入也很可觀。可他入職干了半年多,公司一直沒和他簽訂勞動合同。期盼很久,公司最近和他簽訂的竟是一份合作協議,為此他很茫然。
說法:所謂“互聯網+”公司的生活服務,即互聯網“+”傳統行業,實質上是一些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方式下,轉換出的新型經營模式。在這種新型經營模式下,勞動者與用工單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仍需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規定的勞動關系成立的三個條件來考量:(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以《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不能因為經營模式創新,而忽視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的簽訂;不能因為經營模式創新,而損害勞動者的工傷、醫療、養老、失業等各方面的保險等利益。“互聯網+”別忘了加“勞動合同”,別忘了保護終端勞動者的個體權益。像郭某這樣以及在本職之外,每天固定利用業余時間做小時工的非全日制兼職人員,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衡量已和公司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公司應當和其簽訂的是勞動合同,而不是合作協議。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