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當今社會新事物、新現象也不斷涌現。
許多新詞新語也在這種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特別是當某些新詞一經大眾網絡媒體“點化”,便會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效應,不斷對人們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進行狂轟濫炸。例如,自從湖南衛視推出明星模仿秀節目《百變大咖秀》以后,一夜之間類似“大咖”的“×咖”族群就像雨后春筍一般在網絡、大眾媒體上冒出來。請看:
(1)近期,由湖南衛視打造的娛樂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與其他四位老爸的“娛樂專業戶”身份有所不同,田亮——這個昔日的跳水冠軍現如今也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娛樂大咖,在娛樂圈里“混”得風生水起,有模有樣……(《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11月23日)
(2)綜合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馬英九任命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讓很多人不解。批判人一向不留情面的李敖就說,“陸委會主委”可以選連戰、宋楚瑜,但因為馬英九不夠聰明,所以選賴幸媛這種“爛咖”,將來一定在“陸委會”上下其手,而臺灣在馬英九維持現狀的政策下,李敖斷言,會從亞洲四小龍變成亞洲一條蛇!(《文匯報》)
(3)由于云南咖啡沒有叫得響的名牌,導致消費者認知度不高、信任感不強,尤其在國際市場缺乏話語權。質優價廉的云南咖啡如何煉成“大咖”,成為業界正在思考的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11月5日)
(4)近年來綜藝節目紅火,尤其是年初《我是歌手》讓一批“咸魚”成功翻生,產生了大量綜藝咖的需求,而更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明星都紛紛往里扎,跨界的更是不在少數,他們的動機不一:為親民、為上位、為掙錢、為轉型……(《廣州日報》2013年4月10日)
通過檢索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我們看到,“咖”有“gā”和“kā”兩個讀音,讀“gā”時意為“咖喱”,讀“kā”時意為“咖啡”,兩個都是英譯詞,但是兩個“咖”的構詞能力和語義表達能力極弱,“咖”不是語素,必須與其他音節組合才能單獨使用。“×咖”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咖”性質不同、釋義不同,“×咖”是由兩個單語素“×”和“咖”構成的表示偏正關系的結構,“×”對語素“咖”進行修飾限制。網絡文本中類似“大咖”的“×咖”型詞的出現漸成規模,并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小覷的族群,請看:
怪咖:也有“另類”“怪人”的意思,通常指脾氣很古怪,有些迥異。他們獵奇、嘗鮮、冒險,又有些可愛,喜歡追求新潮。怪咖人群主要以年輕的群體為主。
A咖:娛樂圈中,A咖通常指真正意義上的一線明星,也就是人們眼中所謂的大牌明星。
遜咖:沒技術、沒能力,做事很遜的人。
聲咖:在聲音或唱歌領域很有能力的、突出的人。
爛咖:一種略帶侮辱性意味的詞,指很爛的人。
玩咖:用來指很會玩的、在玩的方面很厲害的人。
夜店咖:喜歡流連夜店的人。
型咖:在造型方面比較有能力、突出的人。
社會咖:在社會上混的人(圓滑、勢力等)。
綜藝咖:專有名詞,指的是頻繁參加各種綜藝節目,而且很會活躍氣氛、獲得觀眾認可的明星。
由上述“×咖”族群詞釋義來看,“咖”是個單語素,代表某一類人。前面對“咖”進行限制修飾的“×”是個可變語素,因此,“咖”由于“×”的不同而指示各種不同的人群。
“×咖”族群在如此短的時間由網絡大眾媒體簇擁登場,并在網絡媒體信息傳遞過程中產生了如此強大的效應。我們不禁要問,“咖”從何而來?本文對大量文本和相關文獻進行了檢索,原來“×咖”并不是現代漢語普通話詞匯中的成員,“×咖”來源于閩南語。至今為止,閩南語中已經發展出了多個“×咖”結構。閩南語中“咖”原意為“角色、人物”,而“角色”一詞最初寫作“腳色”,簡稱“腳兒(角兒)”,“腳”讀作“kā”。“角兒”本來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的分類。現在通過在“咖”前加不同的語素來表示不同類型的人物或者是特定的人群。
“×咖”族群能夠在大眾網絡媒體流行,既有語言內部的原因,也有語言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語言使用者的因素參與其中。具體如下:
其一,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中,詞匯要素的變化是最快的,也是最能反映社會發展變化的。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際,在現有的語言系統要素不能滿足交際需要的情況下,就會從其他語言系統中借用必需的要素來滿足。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缺少像“×咖”這樣表現功能的詞語,因此,就從閩南語方言中借用了“×咖”,并逐漸流行開來。
其二,網絡媒體環境的需要。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發達,方言在媒體上的表達優勢越來越凸顯出來。普通話中也逐漸吸收了很多方言詞語。特別是近些年來,大陸娛樂業發展迅速,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媒體網絡借用了很多港臺媒體中常用的詞語,因此,“×咖”在娛樂媒體上得到率先使用并廣泛傳播。
其三,語言使用者因素。在信息化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于信息接收的選擇更為多樣化,在信息接收過程中體現了更強的主體性。平實、缺乏新鮮感的信息點已經不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人們對未知的信息更為關注。“×咖”族群觸及了人們對信息接收的敏感神經,因此,也更容易流行。
從“×咖”族群的產生、流行和傳播,我們看到方言對漢語共同語的影響通過網絡這一媒介正在逐漸擴大。網絡媒體信息的受眾也被某些方言詞匯所展現出來的魅力所折服。網絡文本對語言的各種地域變體表現出越來越寬容的態度。
參考文獻
[1]李冬香.從湖南、江西、粵北等方言中的“咖”看湘語、贛語的關系[J].語文研究,2003(4).
[2]盛益民.“啫”“咖”古已有之[J].咬文嚼字,2007(4).
[3]王玲玲.袁磊.現代漢語新語素“咖”[J].文教資料,2013(32).
[4]周長楫.閩南方言常用小詞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