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樹人系列活動——開展真語文大討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小學語文教材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該怎樣走迸中小學校,哪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適合進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優秀傳統文化在教材中占多少比例才是科學合理的?如何讓這些內容與中小學語文教材巧妙結合,使老師好教、學生好學?等等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并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期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撰文談了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該如何走進中小學校的看法,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北京師范大學溫立三、福建師范大學賴瑞云、北京101中學程翔等高校學者和一線教師,則分別從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入選篇目、編排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的真知灼見能對大家有更多的啟發,也歡迎讀者朋友撰稿參加討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中小學校、融人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言獻策。
在習近平總書記直接倡導和推動下,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東風正在吹進校園。這當然是令人欣喜的,因為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不能再被冷落了,它本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讓人憂慮的是,社會上又有一些人和機構,包括有關部門又開始打學生的主意、走老路了,那就是當下教育盛行的很奇怪、很荒誕且很無知的現象:領導重視什么內容,教育部門就給學校和學生加一門課、增一套書、配一批人。這樣的現象應該警惕,這樣的做法應該立即停止。
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應該怎樣進校園呢?
大家知道,學校教育主要是以課程為中心,通過教師使用教材完成對學生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框架是課程教材體系。近百年的現代教育已經為中小學教育的主要課程做了大致規劃,實踐經驗表明,這樣的課程規劃適宜中小學生,是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的。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有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外語、地理、數學、物理、化學、體育,以及包括音樂、美術在內的藝術類課程等。從我們大致描述的這些課程來看,完全可以將我們所倡導的許多內容融人現行課程教材體系中去,比如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學生安全、國防、慈善、防艾禁毒和心理健康等。
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我們的課程老化、教材陳舊,亟待改進和更新;另一方面,我們的課程和教材改革遲緩,且不斷在現行課程和教材以外給學生和老師增加砝碼。據報道,某部門編寫的全國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試驗教材》已經送審。有人預測,此類教材和讀本將會在近年的出版領域大規模泛濫。此類勞民傷財、加重學生負擔的事情,我們以前做了不少,比如將書法教育單列出來,要求全國中小學生學書法,還比如心理教育單列等等,學校、老師和家長叫苦不迭。現在不能再做此類事情了。應該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而不是兩張皮。
讓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走進學校教育主要課程和教材,當下最緊迫要做的:一是立即修訂并盡快實施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地理和音樂、美術等較多涵蓋中華優秀傳統內容的科日;二是盡快補充和調整現有教師知識結構,通過培訓、考核等方式使現有教師短時間內適應要求,完成教學任務;三是在各級各類考試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充分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四是有關部門要盡快整合現有學校課程資源,改變零散的、個別的和效率低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狀況,優化課程,提高效率。
當然,在保證學校教育主要課程之外,各地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增加地方和校本課程,并配之以地方和校本教材,但這不應當成為主流。應當堅持以主要課程為主,地方和校本教材為輔的原則,真正做到主輔分開,形成合力,促進我國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我認為,中國基礎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那就是課程教材問題。這是十分重要、直接影響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根本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的基礎教育一直徘徊在“領導批示、部門呼聲,學校開課、教師背講”的低水平層面。表面上看,我們似乎完成了領導任務,達到了領導要求;實際上,稍有教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不僅于教育規律不合,而且正是在這樣違背教育規律且粗放型教育管理模式中,許多美好的理念被摧毀,不僅造成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還使師生對許多美好的事物產生抵觸和反感情緒。
我們應當立即行動起來,堅信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必須、也完全可能融人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里,落實在現有的課程和教材中,體現在各級各類考試評價上。做到這一點,必須完善、調整和改進現行的課程教材體系,再不能做肥大人、毀孩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