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視有一檔真人秀節日,叫《喜從天降》。節日組安排明星深入山區學校,體驗做教師。無獨有偶,湖南衛視的“一年級”也是一檔明星模擬當老師的節目。讓非專業的人到學校嘗試做一名教師,這是否說明教師職業的入門條件比較低,多數人具備了一定文化修養就可以做得來呢?
在很多人看來,中小學教師具有非專業化特點。若要明星去做一名醫生,做一個運動項目的教練員,就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在師資匱乏的地方,非專業教師兼課的情況還比較尋常。就此而言,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師具備的技能相對簡單。這就是關于教學“簡化”的一種理解。
可是,在專業圈子來看,當老師則是一項專門本事。能做好教師的,上課表現出卓越本事的還在少數。在教師上課技術的應用上看,個人的特征比較明顯,也客觀存在水平差異。上課好的老師頗受尊重,也被學生喜愛。近年來,教師賽課活動,日的就在于引領教師增加知識修養,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術。
上課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技術化追求的過程中,教師預設課堂逐漸出現一個跡象:大家精心設計的課堂,在環節設置與行為調控上變得“復雜化”。即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術,“我能教的來,你教不來”。如此體現教學的不可復制。
不可復制性,自然是技術應用走向專業化的一項指標。可以理解教學專業化發展中,在“上課”一項上,很多老師把它演變為復雜技術的心理。
優秀教師的上課,預設環節很多,環環相扣,講究語言的凝練與豐富,語態與行為的嚴絲合縫,教學上的行云流水,并讓這一切趨近藝術化。從教學的“技術化”到“藝術化”,這無疑體現了教師的專業化追求。
這種教學傾向性,也給年輕老師一個強烈信號:非要錘煉自己的教學技術,善于以“教的技術”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從而形成高質量的教學。
當教學的技術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或許可以問詢一聲:繁復的課堂設計與技術應用,就一定會帶來良好的教學效益嗎?
答案具有模糊性。因為,我在課堂案例分析中發現:很多教學技術純熟的老教師,反而善于“化繁為簡”,追求教學的樸素,這讓他們的教學進入更為自由的境地,駕輕就熟,游刃有余,完全釋放自己的個性化需要,在簡約化的風格下,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效益。
舉幾個例子。
魏書生老師。他上課有一個模式:教師問詢學生怎生也做得來。原來教學可以還原為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部分時間脫離教師。在魏書生這里,教學變得多么簡單呀!
錢夢龍老師。他上課一定有一節前置的自習課。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提出問題。教師匯總,并提煉出核心問題。這就是教師公開課教學要解決的問題。課堂形態非常簡單: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借助集體討淪,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因此,一節課的行為演變為學生根據問題做探究和討論。教師在這個進程中,隨機插入,做點撥或者講解。教學原來可以這么簡單。一問一答,這節課即順暢進行下去了。
寧鴻彬老師。他上小說閱讀課,讓學生給一篇課文添加副標題,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概括情節、評價人物。要求學生同答時,能夠結合課文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先給一個自讀時間,然后全班討論,學生一個一個發言。累積學生的發言,就把這篇課文讀遍了。這個課堂教學的預設多么巧妙,多么簡單呀!這樣的課,應該誰都能上,因為這樣上課并不憑借教師的復雜技術。
從上面三個例子看,教師善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不刻意炫耀自己的教學技術,教師的一切行為都是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
超越技術的教學,才是有思想的教學。這對于我們的年輕教師是不是有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