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揭示最為鐘愛的人物心靈的深層,托爾斯泰為他心愛的主人公設計了一系列外來的干擾,意在把人物打出常規,讓娜塔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首先是安德烈的父親提出了一個不容置疑的條件,“把婚期推遲一年,到國外走一趟,養養身體”,看看愛情是不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本是很小的波折,但是在娜塔莎的心靈中,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她覺得一年的等待太久了,太煎熬了。這顯然是在強調娜塔莎的浪漫情感是極端的。為了揭示這極端的情感是否有同樣極端的可靠性,托爾斯泰讓安德烈不像娜塔莎這樣任性,這樣為感情俘虜,而是讓熱戀中的安德烈保持理性,甚至冷峻。因為只有讓相愛的人物心靈上發生“錯位”,才能使人物內心深處的奧秘得以突顯。下面的對話是不能忽略的。安德烈說:
“我是為您擔心。您不了解自己。”
娜塔莎全神貫注的聽著,極力想聽懂他的話,但是,沒有聽懂。
這里,最深刻的首先是娜塔莎“不了解自己”,其次是娜塔莎“沒有聽懂”。托爾斯泰在前面以敘述者身份提醒讀者:“她沉醉在極度的幸福之中,凡是處在這種狀態的人,就變得十分善良和美好,不相信人間會有罪惡、不幸和悲哀?!彼械娜恕岸际巧屏嫉模蓯鄣?,高尚的,相親相愛的,誰也不會欺侮誰”。托爾斯泰的深意在于,娜塔莎這樣天真爛漫的情感,不但對他人,而且對自己都是不設防的。這種浪漫情感是美好的,但托爾斯泰冷峻地看到,這是膚淺的。“心靈的辯證法”將不以她的意志而起作用,一旦遇到特殊的條件就會走向反面,她和安德烈的情感錯位將會擴大,情感的危機是必然的。為了揭示浪漫感情的深層,托爾斯泰讓安德烈給她一年的自由,如果愛上他人,可以悔約。安德烈強調,“有一年的時間您就會認識自己”。這其實是讓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天真的、率性的感情的驚險。對此,娜塔莎說“這太可怕了”,“等一年要把我等死的”,還大哭起來。娜塔莎自以為愛情是絕對的、永恒的,托爾斯泰讓他心愛的女主人公愛情的強烈浪漫性質隱含著深刻的矛盾:“不能等待”具有唯一的、排他性的一面,但是,也具有與之矛盾的一面,那就是由于“不能等待”而轉移。
托爾斯泰為了提醒讀者關注這個矛盾,特別在娜塔莎身邊設計了第二個錯位人物:閨密索尼亞。娜塔莎先后兩次想到她不能像“索尼亞愛尼古連卡怎么就愛得那么穩定,那么平靜,而且那么長久地、耐心地等待著”。她想,“我辦不到!”這就是安德烈所說的“她不了解自己”的內涵了。托爾斯泰不無冷峻地直接揭示:“愛別人和知道別人也在愛她,已經不能使她滿足了:她現在需要、立刻就需要擁抱心愛的人,而且把她那滿腔的情話傾吐出來,同時也聽他訴說愛情?!边@說明娜塔莎的愛情帶著某種形而下的愛欲的性質,而托爾斯泰則是用精神的形而上的目光俯視著他心愛的女主人公。
在這種情況下,托爾斯泰設置了第二個外來的干擾,把娜塔莎的心靈打出常規。讓一個美男子阿納托利·庫拉金出現在她面前,來考驗娜塔莎,讓浪漫的愛情與愛欲的矛盾以一種惡性爆發的形式表現出來。她的愛情從“不能等待”、排他的這一極端,在幾天之內就轉向另一極端,浪漫的愛情變成瘋狂的愛欲。當然,托爾斯泰沒有簡單化地處理娜塔莎,沒有把她寫成像皮埃爾的妻子海倫一樣水性楊花的浪蕩女人,也就是不讓她的感情的美和道德的惡混同。托爾斯泰在處理情感與理性之間的關系時,其藝術分寸感表現在:小心翼翼地讓她在形而下的愛欲與形而上的道德感之間備受煎熬。
娜塔莎感到阿納托利在欣賞她,這使她愉快。當她和他的目光相遇時,感到他有“一種不正當的意圖”,她恐懼地感覺到,她和他之間完全沒有她和別的男人之間通常所感到的那種羞怯的隔膜。托爾斯泰讓她忽然想起安德烈公爵,不覺嚇了一跳:“我的上帝!我完了!”她也曾掙扎,自我欺騙,永遠不再見到他,可是本能告訴她,從前她對安德烈公爵愛情的純潔性全完了。
其深度在于,首先,最初的愛雖然是純情的,但也是膚淺的,是經不起引誘的,有美男子喜歡她,使她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其次,她為自己的感情與道德的矛盾而恐懼。顯然,托爾斯泰讓娜塔莎有道德上的負疚感,讓她有所掙扎,有所抗拒:“不要對我說這種話吧,我已經訂婚了,愛著另外一個人。”可是,這并沒有阻礙浪漫的愛情轉向形而下的愛欲。當她聽阿納托利說他愛她愛得發瘋以后,她“興高采烈,而又惴惴不安,睜大吃驚的眼睛環顧四周,她仿佛比平時更快活”。當他們單獨相處時,“滾燙的嘴唇緊貼到她的嘴唇上,就在這頃刻之間,她覺得她又自由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托爾斯泰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強調娜塔莎浪漫愛情動搖的煎熬:“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折磨著她,她愛誰:愛阿納托利還是愛安德烈公爵?她愛安德烈公爵——她清清楚楚地記得她是多么強烈地愛他。但是她也愛阿納托利,這是沒有問題的?!薄盀槭裁催@事不能兩全呢?”她完全糊涂地想:“現在我得選擇,兩者缺少一個,我都不會有幸福?!碑敯⒓{托利在秘密情書中提出私奔:“秘密地把她帶到天涯海角”,她徹底地轉向了背叛最初的感情:“是的,是的,我愛他!”娜塔莎想,她反復把信讀了二十遍。
托爾斯泰在這里,進一步拉開了她與安德烈愛情的錯位幅度,開始揭示娜塔莎心靈的第三個層次。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選修課本的選文的第二部分,正是從動搖在兩者之間轉向眼前的愛欲開始的。托爾斯泰作為藝術家的魄力就在于,毫不手軟地讓他寵愛的娜塔莎的愛欲不顧一切地走向瘋狂。從小說藝術上來說,把她與安德烈情感錯位的距離拉得越大就越是能撼動讀者的心靈,但是,如果讓二者的感情從錯位變成脫離,娜塔莎的形象可能變得很庸俗。托爾斯泰讓閨密索尼亞發現了阿納托利的信,責備她看見阿納托利三次就把安德烈忘記了。娜塔莎的回答是,“我已經愛了他一百年”。她完全陷入狂熱之中:“我直到現在才感受到這種愛情……我一看見他,我就覺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隸,并且我不能不愛他。是的,奴隸!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辈⑶倚Q自己“沒有意志了”,不惜說不怕“毀掉自己”,甚至說,如果索尼亞反對,她就是她的“敵人”。
娜塔莎的情感不是完全背離了與安德烈的海誓山盟了嗎?錯位不是變成脫離了嗎?但是,這種正視愛欲的瘋狂實在是托爾斯泰比屠格涅夫深邃的地方。托爾斯對這種愛欲的極端瘋狂性,并沒有像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那樣,讓有夫之婦卡列尼娜頂不住伏隆斯基的進攻,將全部生命投入熱戀,不惜拋棄家庭兒子、名譽地位,公然與其私奔、同居。托爾斯泰本來有提示其惡的意圖,可是越刻畫其情感的豐滿,越違背初衷,于是超越了惡,把她寫得越來越美。這種美的特征就是沉睡的愛情,一旦被喚醒就發出生命的華彩,超越于世俗的理性善惡觀念之上。如果按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邏輯,娜塔莎瘋狂的愛情,有可能得到完全的同情和理解,甚至贊美,但是在這里,托爾斯泰為娜塔莎設置了道德的善的底線。他讓索尼亞懷疑阿納托利提出私奔,而不“公開向你求婚”,可能“有些什么樣秘密”(課本用的高植的譯本,譯作“有些什么樣秘密”,劉遼逸的譯本譯作“不可告人的原因”)。索尼亞的懷疑讓娜塔莎“驚恐”了,她反對索尼亞懷疑他“不高尚”(高植譯本譯作“如果不是高尚的人”,劉遼逸的譯本譯作“如果不是正派的人”),堅定地認定他是“高尚的”。顯然,托爾斯泰在這里,為娜塔莎與安德烈的錯位留下了最后一點搖搖欲墜的重合:她的愛欲是建立在對對方道德高尚的輕信上。
就在不絕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托爾斯泰讓娜塔莎正式寫信給安德烈的姐姐,正式解除了和安德烈的婚約,而且讓她看來,“這一切都是這么簡單明了,輕而易舉”。
這是托爾斯泰揭示了娜塔莎心靈的第四個層次。這個層次在時間上是短暫的,但由于錯位幅度達到極限,藝術形象的感染力是驚心動魄、酣暢淋漓的。
課本的編者說,娜塔莎是《戰爭與和平》中最有光彩的人物(之一),她的光彩在哪里呢?光有上述四個層次,讀者的印象可能是適得其反的。
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托爾斯泰把人生理想確定為“道德自我完成”,他對娜塔莎這樣的處理,顯然是對她只顧眼前愛欲的批判,但是,這種批判中隱含著對純情少女感情沖動的理解、同護,甚至掩飾不住的贊嘆。第一,托爾斯泰事前讓安德烈理性到給她一年的自由,并且直接指出娜塔莎不成熟,并不了解自己,她的愛情起初是真實的,但只是表面的,膚淺的,并不是永恒的,有可能會在特殊情況下動搖。第二,這是最為關鍵的,托爾斯泰把這個阿納托利寫成一個騙子。娜塔莎對愛情的背叛,不但是因為她相信他是高尚的,而且因為她不知道他是已經結婚的男人,情感災難的根源在于她的絕對純潔、輕信,“不把人往壞處想”,以為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可愛的,高尚的,相親相愛的,誰也不會欺侮誰”。第三,這種回護,還在于讓阿納托利的拐騙沒有得逞,私奔的計劃被索尼亞發現,阿納托利圖謀失敗,不負責任地逃之天天。托爾斯泰對娜塔莎批判的深刻之處還在于,讓她在得知可能受騙以后,一面“哭得全身顫動”,一面還認為阿納托利“比你們誰都好”,甚至從母親口中得知阿納托利已經結過婚了,還希望不是真的,但她所信任的皮埃爾告訴她“是真的”,她還要求他發誓,皮埃爾發了誓。結果,她服了她偷偷弄到的砒霜。她吞了一點就嚇壞了,把索尼亞叫醒,及時采取了解毒的措施,雖然脫離了危險,但仍然大病一場。
托爾斯泰作為現實主義小說大師的偉大之處在于,這一切并沒有使得娜塔莎與安德烈的情感錯位幅度縮小,相反,保持二者之間的錯位距離。安德烈的姐姐提示讀者“他的高傲性格不許他露出他的感情”,明明仍然愛著娜塔莎,卻依舊表面上談笑風生,他在回答皮埃爾的問候時,甚至冷笑了,只有皮埃爾明白他的冷笑是說:“我很健康,但我的健康已經沒有人需要了?!本褪窃谄ぐ枌λf,娜塔莎命在旦夕,他仍然是冷笑,還請皮埃爾轉告娜塔莎過去和現在一樣,她是自由的。他聲稱自己不能原諒“墮落的女人”,也不可能高尚到重新向她求婚。
這時,托爾斯泰向讀者展示了娜塔莎內心深處第五個層次,娜塔莎在道德上潰敗了,雖然說出了請求“原諒”,但是,連自己也沒有信心:“我知道一切都完了……那永遠不可能了。”雖然如此,她仍然請求“寬恕,寬恕,寬恕我的一切……”。她變得極端自卑,絕望。皮埃爾對她說,自己愿意做她的朋友,聽她的傾訴,她的回答是:“不要對我這樣說吧:我不配!”皮埃爾勸她說“生活道路還遠著呢”,她懷著羞愧和自卑的心情說:“全都完了!”
托爾斯泰對于娜塔莎的剖析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到了第六個層次,沒有這個層次,娜塔莎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只有在這個層次,才真正顯示出托爾斯泰式的形而上的愛情的升華。為此,托爾斯泰讓娜塔莎與安德烈重逢,但讓安德烈已經受了重傷,生命垂危。在他死亡的邊緣上,他們愛情的錯位卻奇跡似的重合了,然而這種重合不是形而下的大網圓,而是在安德烈死亡之前,娜塔莎和安德烈表現出的深沉的愛。愛情就上升到超越愛欲,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高度,帶著基督教愛的哲學的境界。這個境界從安德烈垂死之際的幻覺中生動地想起了娜塔莎開始,但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想她使他喜悅的迷人魅力,而是想到她的靈魂。他明白了她的感情,她的痛苦、恥辱柑悔恨。他懂得了他的拒絕是多么殘忍,看出他和她決裂是多么無情?!拔叶嗝聪M僖娝淮巍V灰淮?,看著那雙眼睛……”在昏迷之后醒來時:
娜塔莎,那個活生生的娜塔莎,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重他最愿意用她剛得到啟示的那種全新的、純潔的上帝的愛來愛的娜塔莎,跪在他面前。他明白這是真的、活的娜塔莎,他并不驚訝,只是感到安詳的歡愉。娜塔莎跪在那里,嚇呆了(她不能動彈),忍著哭泣,望著他。她面色蒼白,沒有表情,只是臉的下部在顫抖。安德烈公爵舒了一口氣,微微一笑,把手伸給她?!笆悄鷨幔俊彼f?!岸嗝葱疫\!”娜塔莎跪著向他移近,小心地握住他的手,低下頭來吻它,用嘴唇輕輕碰了碰?!霸徫野桑 彼痤^來看看他,低聲說。“原諒我吧!”“我愛您,”安德烈公爵說?!霸徫摇薄霸從闶裁囱??”安德烈公爵問。
“原諒我做的……事,”娜塔莎用幾乎聽不見的、斷斷續續的低聲說,開始更頻繁地用嘴唇輕輕吻他的手?!拔冶认惹案鼝勰?,更知道怎樣愛你了,”安德烈公爵說,用手托起她的臉來看她的眼睛。這雙充滿幸福淚水的眼睛,怯生生地、同情地、含著愛情的快樂望著他。
讀到這里,讀者不要忘記,娜塔莎是《戰爭與和平》中最有光彩、最受作者寵愛、最美的形象,這時,在安德烈眼光中,娜塔莎那張瘦削而蒼白的臉,浮腫的嘴唇,實在不好看,而且顯得可怕,但是安德烈公爵沒看見這張臉,他只看見那雙光輝的眼睛,那雙眼睛是絕美的。
“不好看”甚至“可怕”,是生理的,形而下的,如果光是形而下的,那就庸俗了。托爾斯泰強調的是另一方面:“光輝的眼睛是絕美的”。這種美是靈魂的,形而上的。兩個人情感的錯位彌合了,靈魂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在半昏迷狀態中他把嘴唇貼到她手上的時候,他哭了,流出平靜、欣喜的眼淚。當初,在他感到自己生命垂危的時候,他對自己說:死就死吧,那更好。可是,對娜塔莎的愛情默默地潛入他的心里,又使他依戀人生了。這里,托爾斯泰寫娜塔莎用的仍然是和安德烈初見娜塔莎時同樣的手法,娜塔莎的美有一種喚醒生命的力量。
而娜塔莎的愛也升華到超越死亡的幸福境界。
從那天起,娜塔莎都不離開安德烈,醫生不得不承認,他沒料到一個姑娘竟然這么堅強,竟然這么擅長看護傷員。娜塔莎和安德烈貼近,感到“狂喜”,“她的臉煥發著光彩”。在最后的那幾天,她覺得她已經不是在看護他,而是“看護最親切的回憶”。他們的感情是那么強烈,死亡表面的、可怕的一面,對他們已經不發生作用,他們沒有必要去觸動哀痛。安德烈從生理上感到她的接近,不但喚醒了他對生命的珍惜,而且能夠使垂死的他感到“面前展現一種新的幸福,一種與人不可分的幸福”。即使他感到離死更近了,他仍然在清晰地思考:“愛干擾死。愛是生。只是因為我愛,我才明白一切,一切。只是由于我愛,才有一切,才存在一切。只有愛把一切結合在一起。愛是上帝,而死,意味著我這個愛的小小粒子回到萬有的、永恒的本源。”這些思想使他感到幸福的享受。擁有了“一種超越物質的力量,不受外界物質影響的幸福,一種純粹精神的幸福,愛的幸?!薄_@里當然有托爾斯泰主義的說教(愛一切——愛上帝所體現的一切),但是,通過這一切,托爾斯泰明確無誤地向讀者宣示,這就是娜塔莎靈魂的第七個層次,其性質是超越生死的、帶著基督教義的最高層次。在這個層次,娜塔莎的愛,超越了少年青春時代與天真無邪相混雜的愛欲的瘋狂,進入了純粹的精神的境界,只有理解了這個層次才能理解,為什么娜塔莎是《戰爭與和平》中最光輝的形象。
當然,就最完整的形象體系而言,托爾斯泰筆下的愛情并不絕對是形而上的,愛情的形而上是與形而下的婚姻和家庭結合在一起的。故而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讓那個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安娜最后因為愛情的不滿足而臥軌自殺,而與之相對的吉蒂卻獲得了幸福的婚姻和美滿的家庭。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也讓娜塔莎最后與忠厚善良的皮埃爾結合,變成一個克盡天職、不修邊幅、超越虛榮的幸福的妻子和母親。這里托爾斯泰明顯有為東正教婚姻觀念圖解的成分。從藝術形象來看,娜塔莎作為賢妻良母的形象顯然不及從愛欲的瘋狂到自卑的絕望、精神崩潰那樣具有震撼力。正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恪守婦道的吉蒂顯然不如把愛放在生命之上的安娜的形象那樣豐富、深邃。這是因為審美價值于小說和詩不同,在詩中心心相印、生死不渝的愛情是美的,而在小說中則相反,如果娜塔莎和安德烈一見鐘情,生死不渝,那就沒有性格可言了。俄國形式主義者斯克洛夫斯基曾經總結愛情小說的模式說:
故事需要的是不順利的愛情。例如當A愛上B,B覺得她并不愛A;而B愛上A時,A卻覺得不愛B了……可見故事不僅需要有作用,而且需要有反作用,有某種不一致。
這里的“反作用”“不一致”,用我的話來說,就是有情人之間的情感錯位。在錯位而不脫離的前提下,錯位的幅度越大,人物的性格越是鮮明深刻。這是托爾斯泰一以貫之的小說美學原則。在《復活》中,聶赫留朵夫少爺引誘了女仆喀秋莎,導致她懷孕被逐,淪為妓女瑪絲洛娃,遭受謀殺冤獄受審之時,聶赫留朵夫身為陪審團成員發現此女乃當年之喀秋莎,決計懺悔并赴監獄求婚,以期贖罪。托爾斯泰讓瑪絲洛娃拒絕。聶赫留朵夫追隨被流放的瑪絲洛娃到西伯利亞,瑪絲洛娃明知聶赫留朵夫出于真情,托爾斯泰仍然不讓“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后瑪絲洛娃嫁給了一同流放的民粹派革命家。一連串的錯位,構成《復活》不朽的藝術。同樣在《戰爭與和平》中,娜塔莎和安德烈在藝術上最為驚心動魄的地方,就是情感發展到幾乎完全脫離的邊緣。更精彩的是,在這個邊緣上,托爾斯泰設置了多重錯位:第一重,阿納托利明明是個騙子,娜塔莎卻認為他是個“高尚”的人,聲言甘心做他的“奴隸”不惜“毀滅”自己;第二重,閨密索尼亞出于對她的真誠關切,對阿納托利的高尚表示懷疑,娜塔莎卻認為她這樣想就是自己的“敵人”;第三重,得知被阿納托利所騙之后,她絕望甚至自殺,自卑到覺得沒有資格“請求原諒”,而明明愛著她的安德烈卻裝得若無其事,談笑風生,拒絕寬恕,殘酷地聲稱自己不能原諒“墮落的女人”;第四重,等到情感錯位恢復到完全重合之際,安德烈卻死亡了。正是因為這樣大幅度的多重的錯位,娜塔莎的形象達到了審美價值的輝煌的形而上的極致。這也就是編者所說的“最具光彩”的地方,而在這以后,娜塔莎和誠實善良的皮埃爾結合以后,和吉蒂與列文一樣,夫妻之間完全沒有“錯位”,其形象達到善的極致,也就是編者所說“完美無缺的幸福人生”,但這恰恰是形而下的境地,其審美的光輝卻暗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