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期年化收益率、風險等級、產品投資期限,再加上產品發行能力,《投資者報》運用這四大指標來對銀行的理財能力進行綜合分析,試圖得出銀行理財領域的“瑯琊榜”
從發行主體的分布看,相比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的發行數量占有優勢。國有大行中,交通銀行以6798只的發行數量一舉超過建設銀行,成為發行冠軍
從全國性商業銀行來說,預期平均收益率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收益率分別為5.46%、5.37%、5.22%、5.21%、5.08%
市場創新、轉型速度已明顯加快,今年銀行理財開始逐漸從固定收益類型轉向真正浮動收益型的產品,凈值型理財在理財產品的改變中逐漸嶄露頭角
年底將至,又到了盤點各種理財產品的時候。今年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好的投資標的減少,導致“資產荒”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銀行理財產品也無法擺脫整體大勢環境的影響,其收益率下行趨勢一直在延續。
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11月30日,今年403家銀行共發行73707款理財產品。去年前11個月,436家銀行共發行64200款理財產品。盡管發行數量同比有所增長,但收益率自今年7月份“資產配置荒”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后開始不斷下降。根據融360數據統計,今年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為5.03%。7月份下跌至4.68%,到11月底,平均預期收益率繼續下降至4.23%,為兩年來的新低。
盡管收益率有所下行,但是相對股票、基金等產品在今年劇烈的收益率波動以及信托、債券、P2P領域出現的多起導致無法兌付的違約事件,銀行理財相對穩定的收益率還是贏得了很多風格保守的投資人。
即將過去的2015年中,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做得出色?對這一問題的考察將為投資者2016年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在今年推出的《2015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中指出,用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看重4個信息:預期年化收益率、風險等級、產品投資期限,是否保本。以此為借鑒,《投資者報》選取了前三個指標,再加上產品發行能力,對銀行的理財能力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得出銀行理財排行榜。
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交通銀行的發行能力突飛猛進,超過建設銀行成為發行冠軍,其次是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以及南京銀行。但是從平均預期收益率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46%、5.37%、5.22%、5.21%、5.08%。
國有大行發行增速高于股份制銀行
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逐步走低,主要是受央行降息、宏觀經濟基本面低迷、經營壓力和風險提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銀行為了風險把控,一方面會提高理財產品資產端的準入標準;另一方面,會下調產品預期收益水平,降低負債端成本。
未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央行仍有進一步調整存款利率的空間,因此不排除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進一步下行。
在漫長的降息降準周期下,銀行理財產品已正式進入低利率時代,但因為三季度股災帶來的避險資金的涌入,發行規模創造了一輪小高峰。普益財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第三季度銀行理財發行了3.4萬只產品,規模逾28萬億元,與第二季度發行數量3.3萬只、規模19.75萬億元相比,分別增長了4.5%與46%。
從發行主體的分布看,相比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發行的理財數量占有優勢。
據Wind數據,包括工、農、中、建、交以及中國郵儲銀行在內的6家國有銀行,前11個月發行了1.8萬只理財產品,同比增長了6.3%;而全國股份制銀行方面,前11個月發行了1.38萬只產品,不但總數低于國有大行,與去年同比也出現了小幅度下降,幅度為10%。
從單個銀行的發行能力來看,今年交通銀行一舉超過建設銀行,成為發行冠軍。Wind數據顯示,交通銀行今年在銀行理財產品上快馬加鞭,發行數量達6798只,遠遠高于建設銀行發行的3590只。
除了交通銀行發行規模大幅度增長外,國有大行中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發行數量也增長迅速,增速高達56%。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的發行速度則不增反降。
一位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的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發行數量減少,這是銀行產品轉型的結果,今年減少了期次、預期收益型產品,向開放、凈值型轉變,客戶可以每星期或者每月定期申購,由此同類型的產品數量下降。
綜合來看,2015年發行能力前10的包括交通銀行(6798只)、建設銀行(3590只)、民生銀行(3504只)、招商銀行(3265只)、南京銀行(2610只)、中國銀行(2311只)、平安銀行(2213只)、江蘇銀行(1543只)、農業銀行(1296只)以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1256只)。
股票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
在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整體下降的背景下,哪些銀行顯示出卓越的理財能力呢?
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共有4.7萬只理財產品到期。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為4.48萬只。
在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最低的是招商銀行推出的大額存單個人理財產品系列,1個月期限的產品收益率在1.55%~1.99%。其次是昆明官渡農村合作銀行推出的“2015年農信贏穩健系列理財產品”,36天期限的收益率僅有2%。
預期收益率上限最高的則是南洋商業銀行旗下的理財產品,在超4萬只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排名前三的都被南洋商業銀行所占據,分別是2015年南商添權-滬深聯動系列滬深300指數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F14006、2015年南商添權-滬深聯動系列滬深300指數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F14008、2015年南商添權-滬深聯動系列滬深300指數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F14007,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8%、17%、16%。但遺憾的是實際收益率方面都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第一只產品好歹還實現了11.2%的收益率,另兩只僅有1%的收益率。
其次,預期收益率排名靠前的依次是: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旗下的產品,收益率都在15%。不過,由于這些產品都未公開實際收益率,所以并不清楚實際情況。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預期收益率比較高的產品的投資品種基本與股票相關,或者股票、債券、利率等混合型品種組合投資。上述工行人士也告訴記者,今年6月份發生股災,掛鉤股票的銀行理財凈值回撤比較嚴重。
如果從整體銀行理財業績的角度來看,平均預期收益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寧波東海銀行、四會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東營銀行、浙江溫州龍灣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廣東高要農村商業銀行,平均收益率分別為7.03%、7%、6.95%、6.86%以及6.56%。
上述5家銀行均為區域銀行,為了提高吸儲能力,常常推出高收益產品。地處長三角地帶的一家城商行行長曾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如今銀行業競爭激烈,地方性銀行要想在強手林林的國有大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的夾擊下生存,只有在價格和服務上盡力而為。在銀行理財方面,就是推出相對高收益的產品。
如果從發行數量排名前20的銀行來說,預期平均收益率排名依次是:南京銀行、中信銀行、青島銀行、渤海銀行、江蘇銀行、盛京銀行、寧波銀行、招商銀行、杭州銀行、華夏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上海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建設銀行,預期平均收益率在5.47%~4.38%。
如果從全國性商業銀行來說,預期平均收益率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收益率分別為5.46%、5.37%、5.22%、5.21%、5.08%。
至于國有銀行方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收益率表現最好,達到5.04%。其他國有銀行諸如農業銀行為4.94%,工商銀行為4.77%,中國銀行為4.57%,建設銀行為4.41%。
今年人民幣貶值壓力不斷增大,有市場聲音建議投資人可以購買外幣產品來應對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但是《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銀行推出的外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偏低,多數收益率不及2%。
一位理財師告訴記者,人民幣貶值后,前來咨詢和辦理外幣業務的人增加很多。但是和人民幣理財相比,外幣理財的產品品種少、期限長、利率低,可見外幣理財產品并沒有多少吸引力。
例如,在4.7萬只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最低的是中國銀行的“2015年匯聚寶美元7天按期開放-理財產品”系列,7天的預期收益率僅有0.1%,其幣種為美元;其次是外資銀行的富邦華一銀行,該銀行推出的2015年匯得利(個人外幣)美元理財產品系列32-45天的預期收益率僅有0.36%,其投資幣種也是美元。
理財信息披露現狀堪憂
盡管近年來管理層鼓勵銀行加大信息披露程度,公開銀行理財收益率等信息,但是《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銀行隱藏自己的數據。
2014年前11個月,各家銀行共發行了7.3萬只產品,其中未公布實際年化收益率的達到50.78%。而到了今年前11個月,未公布實際年化收益率的產品提高到了71.39%。
Wind數據顯示,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在信息透明度方面做得比較差的銀行是: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這些銀行Wind沒有收錄一只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交通銀行也僅有8%的產品公布了實際收益率,在透明度方面做得不夠好。上述工商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銀行理財向凈值型產品轉型,產品沒有了預期收益,而實際收益會向客戶公開。
當然記者也注意到,也有銀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不錯,勇敢接受公眾的檢驗。發行數量在500只以上的銀行中,中國郵儲銀行表現最好,671只理財產品中96%的產品公布了實際收益率。南京銀行表現也不錯,為94.6%。上海銀行573只產品中公布了90%的收益率。
區域性銀行中也有認真進行信息披露的典范,以江蘇紫金農村商業銀行、葫蘆島銀行、鄭州銀行、日照銀行、龍江銀行、寧波鄞州農村合作銀行、江蘇太倉農村商業銀行等為例,其九成以上產品都公布了實際收益率。
銀行理財需要轉型創新
目前,銀行理財市場上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市場創新、轉型速度已明顯加快。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曾在一場論壇上表示,銀行理財業務經過十年發展遇到了包括理財產品的存款化、兌付剛性化、期限短期化、業務模式非資產管理、投資工具有限、資金運用通道不直接以及分業監管不適應事實上已交叉混業的理財業務及產品等問題。
他指出,例如在剛性兌付的問題上,雖然有不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產品,但實際上往往很難做到不剛性兌付,這樣就造成了理財產品跟存款實際上沒有區別。但實體經濟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如此一來很難滿足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和科技類等實體經濟企業對風險資金的需求,銀行承擔過多的風險也很難持續。
之所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額有68萬億元,而余額只有10多萬億元,楊再平認為,這是由于理財產品短期化造成的。數據顯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平均周期只有118天,其中6個月以下達到86%。理財產品短期化無法與實體經濟對長期資金的需求相匹配。
除此以外,銀行理財產品資金運用可供選擇的工具非常有限,標準化產品數量不足,就導致銀行會選擇非標產品,銀行自身的直接投資通道也非常有限,近期銀行才有證券賬戶,之前銀行都不能夠買賣優先股、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等產品,通道業務因此產生。
“理論上銀行理財已經過了增長的黃金期,但今年規模增速超過前幾年,如果要把增長的資產都投出去,需要特別充裕的資產環境,而今年恰恰發生了‘資產荒’,而且今年固定收益率持續下行,銀行都在尋求從資產端提高管理能力以分享更多收益。”一位銀行資管部副總曾如此表示,今年銀行理財開始逐漸從固定收益類型轉向真正浮動收益型的產品,凈值型理財在理財產品的改變中逐漸嶄露頭角。
以工行為例,目前該行凈值型產品占比已超過25%,規模近6000億元。同時,工行也推出了增利、尊利、穩利等一系列開放式產品,作為理財產品轉型階段的過渡式產品。非保本期次型產品與開放式產品規模占比,實現從2014年年初的8:2到目前的2:8,轉型成果非常顯著。截至三季度末,該行全口徑理財產品規模達到2.46萬億元,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比年初增長了25%。
除了產品的轉型創新,理財業務拆分成為另一種轉型手段。繼光大銀行宣布推進分拆理財業務并設立子公司之后,浦發銀行也發布公告稱,該行董事會已表決通過關于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議案,同意以全資子公司的方式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此外,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也均對分拆相關業務設立子公司有所表態。
在業內人士看來,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的出發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豐富業務功能,目前的理財是在銀行牌照下做業務,而成立子公司后可以向不同的監管部門進行更多業務功能申請,有利于理財業務產品創新,豐富投資品種;二是有利于風險隔離,促進理財業務的健康培育;三是便于設立更加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目前在銀行體系框架下,這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