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前11月發行的銀行4萬只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南洋商業銀行主推結構性理財產品,因此受股票、債券等市場的影響較大,雖然有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很高,但真正實現的并不多
今年以來,受股票市場和高收益、高風險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的影響,部分銀行理財投資需求遭遇分流,今年的銀行理財產品開始逐漸從固定收益類型轉向真正浮動收益型的產品。
截至11月30日,在Wind統計的超4萬只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南洋商業銀行的結構化產品以16%~18%的預期收益上限占據了預期收益最高的前三名,遺憾的是,這三款產品中,一只實現了11.2%的收益率,另兩只僅實現預期收益率的下限,為1%。
據記者了解,雖然南洋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化產品100%實現了保本,但個別預期收益較高的產品最終并未達到期望的浮動收益,以收益下限1%或0.1%收尾。面對市場疑問,南洋商業銀行的有關負責人日前認真接受了《投資者報》記者的采訪。
保本需求掣肘投資
在超4萬只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排名前三都被南洋商業銀行所占據,分別是2015年南商添權-滬深聯動系列滬深300指數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F14006、2015年南商添權-滬深聯動系列滬深300指數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F14008、2015年南商添權-滬深聯動系列滬深300指數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F14007,預期最高收益率分別為18%、17%、16%。但遺憾的是,除了第一只實現了11.2%的收益率,另兩只僅有1%的收益率。
“2015年上半年,我行依據市場情況和客戶需求,發行了掛鉤滬深300指數的結構性產品,共發行9款,占比為5.88%。截至目前,我行發行的所有結構性理財產品總體的預期最高收益達成率為93.46%。”12月10日,南洋商業銀行向《投資者報》獨家公布了2015年銀行理財產品數據。
根據銀行內部統計,截至發稿日,南洋商業銀行向公眾共發售153款理財產品,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4.50%。
盡管多數結構化產品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率,但從整體4.5%的年化平均收益率來看,距離其他銀行數據仍有差距。
南洋商業銀行有關負責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隨著信用風險的積聚,銀行開始關注理財產品信用風險爆發的可能性。
從市場來看,在固定收益向浮動收益轉型的過程中,類似保本的客戶期望某種程度上對銀行的投資決策產生制約。
“國內銀行理財市場大部分是面向一般的個人投資者,主要特點產品種類較多、投資門檻較低、購買便利等。我國大部分購買銀行理財的客戶理念偏保守型,因此各大銀行對產品類型的設定還是主要以固定回報、低風險、中短期產品為主。”格上理財研究員樊迪表示。
投資收益壓力增大
樊迪告訴記者,銀行理財市場前幾年發展十分迅速,市場規模每年增長30%~50%。但近一兩年增速可能會因P2P、余額寶互聯網金融理財市場的分流影響而有所下降。
從投向上看,銀行理財資金投向主要包括銀行存款、債券、信托、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銀行理財收益的整體下行為銀行穩定客戶和投資風控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并未緩解,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仍然是目前的政策重點;同時,經濟動能疲弱、信用風險不斷上升,貨幣政策維持偏松基調,以推動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在此背景下,人民幣經過多次雙降,其資產總體收益下降是市場的必然趨勢,并將持續一段時間,而所謂的‘資產荒’,則表現為由于資金端成本未同比例下行,給投資端帶來的壓力。”南洋商業銀行有關負責人說。
據悉,南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按投資方向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和資管類理財計劃。
主推結構性理財
轉型之下,據相關人士透露,結構性理財產品目前是南洋商業銀行主推的理財產品類型。
據記者了解,南洋商業銀行的結構化產品目前主要通過基礎資產獲得無風險收益,并將該收益投資于以匯率、利率、商品為標的的期權產品,投資標的的選擇取決于客戶的市場投資經驗、風險偏好,以及標的資產的預期市場表現。
對于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策略,南洋商業銀行表示,明年銀行理財業務還將進一步拓展資產管理類產品的投資范圍,包括但不限于票據收益權、委托貸款收益權等,不斷拓寬資產運作渠道、優化資產組合配置。
“結合利率市場化改革,大資產管理時代的到來,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程度將越來越高,銀行與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的跨界合作日趨緊密,業務界限不斷融合。資產管理行業進入了進一步的競爭、創新和混業經營局面,我們將積極探索這片新藍海,通過資產證券化業務,為我們的客戶帶來收益較高、資產透明、風險可控的資產選擇。”南洋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對《投資者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