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題目
When Hillary Clinton packed up her office on the seventh floor of the State Department after four years as President Obama’s top diplomat, few thought it was her last act as a public official.
請參賽者在2015年9月10日前在網上提交參賽譯文,網址為http://www.dogwood.com.cn/intro.htm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通過“新東方英語”微信公眾號的“編讀互動”菜單在線提交參賽譯文;還可以用稿紙謄寫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區海淀東三街2號新東方南樓19層《新東方英語》編輯部“翻譯擂臺”收,郵編為100080,截止日期為9月10日(以郵戳為準)。我們將隔期刊登有關譯文的詳細評點,并評出若干名最佳譯手(獎品:《讓生命綻放美麗—改變世界的50位名人(上)》)和潛力譯手(獎品:《舌尖上的智慧—美國名校最佳畢業演說(第4輯)》)。快來一試身手吧!
2015年7月號翻譯擂臺獲獎名單
First Prize Winner (1)
田佳鑫
Second Prize Winners (3)
葉康娜 徐立甫 李娉婷
翻譯雖然是語言之間的轉換,對譯者的語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也需要有知識的支撐。對此,翻譯界早有共識。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就發表過一篇題為《翻譯工作和“雜學”》的文章,提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字典不能幫忙的那些個東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風俗,俚語方言,歷史上的事件,小說里的人物”。他認為,這些知識無法用統一的名稱來概括,只能叫做“雜學”(用當前通行的說法,可以叫做“百科知識”)。翻譯家董樂山在1980年也發表過一篇題為《翻譯與知識》的文章,提出“不能再把外語教學單純作為一種語言的技能訓練”,認為應提高外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科學知識和數理化知識。近年來,人們對知識在翻譯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有學者就提出翻譯者不僅應是雙語(bilingual)者,還應是雙文化(bicultural)人。不過,學者們所指的大多是文化常識,或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對于人們日常接觸最多的時政知識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學者所討論的不是文學翻譯就是科技翻譯,或是歷史文獻翻譯等,都是傳統上所說的翻譯的主流,與時政密切相關的新聞翻譯等尚未進入這些學者的研究視野。但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新聞翻譯在翻譯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新聞翻譯也成為翻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要做好新聞翻譯,除了學者們所說的那些知識之外,時政知識也非常重要,否則譯文就容易出問題。這一點在本次翻譯擂臺的參賽譯文中就表現得很明顯,我們在下文中具體分析。
2015年7月號翻譯擂臺評點
題目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attempted terrorist attack on May 4 in Garland, Texas—for which ISIS claimed responsibility—we find ourselves again consider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ISIS is a real threat. The answer is yes. A very serious one.
翻譯要點
原文選自2015年5月25日美國《時代周刊》(Time)上發表的一篇討論恐怖主義問題的報道。句中所說的attempted terrorist attack指的是今年5月4日,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加蘭市正在舉行以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為主題的漫畫展,兩名據說是“伊斯蘭國”(ISIS)支持者的武裝分子試圖進入會場,與警方和安保人員發生沖突,被警方擊斃。之所以說attempted,是因為武裝分子原本打算進入會場,但最終沒能進入。譯者如果不了解這一事件,也不知道ISIS是何方神圣,或是對英語中有關恐怖襲擊的一些表達不熟悉,翻譯時就會遭遇很大的困難。有些參賽譯者沒有積極查閱資料,或是時政知識欠缺,出現了許多不應有的錯誤。具體來說,因為時政知識不足而導致的錯誤有以下六類。
問題一 參賽者對國際時事不了解,加之語言功底不扎實,導致譯文存在事實錯誤。
例:5月4日在德克薩斯州加蘭市發生了一起有蓄謀的恐怖襲擊后,ISIS聲稱要對此事負責,我們再次考慮這個問題:ISIS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威脅?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
評析:如上所述,原文所說的“恐怖襲擊”并沒有真正發生,但譯文中“有蓄謀的”反映不出這一點。而且譯文用的是“發生了……后”,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此次恐怖襲擊得手了,這與事實明顯不符。對于這次恐怖襲擊事件,各國媒體都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國內許多媒體也進行了報道,這位譯者顯然沒有做必要的查證工作。另外,從原文的attempted一詞也可以看出,恐怖襲擊并沒有真正發生。動詞attempt意思是“努力完成”,通常也翻譯為“嘗試”,但是否完成則不一定。過去分詞attempted作形容詞修飾一個名詞時,意思則是“試圖但未成功的”,可以翻譯為“未遂”。該譯文所用的“蓄謀”一詞也有“準備,試圖”的意思,但這個詞往往用來描述達到預期目的的計謀,暗示行動完成,在這一點上和attempted的意思恰好相反。再者,“有蓄謀的”這一說法也不自然。我們可以說“蓄謀已久的”,但不會說“有蓄謀的”。由此可見,該譯者的語言功底還不夠扎實,對attempted和“蓄謀”兩個詞的意思了解得不夠透徹,對其用法也掌握得不準確。
問題二:參賽者對國際時事中的常用縮略語不熟悉,不知道縮略語所指的內容,導致譯文有誤。
例:人們對于發生于5月4日有意蓄謀的德克薩斯州加蘭市槍擊事件仍心有余悸。ISIS (美國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宣稱要對此事件負責,可是我們不禁再次對其提出質疑:ISIS是否就是真真切切的威脅……
評析:原文中的ISIS是個縮略語,是近一年來英語國際新聞中的一個熱詞,其全稱是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有時也簡稱作Islamic State (IS),是令國際社會非常頭疼的一個極端恐怖組織。該譯者顯然不了解這個縮略語,于是查閱了縮略語詞典,采用了“美國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這一意思,但這個意思在上下文中顯然說不通。“美國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的全稱是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也簡稱為ISIS,是一個致力于國際問題研究的民間智庫,重點關注核不擴散問題,怎么可能與“槍擊事件”扯上關系呢?與這種翻譯類似,還有譯者把ISIS翻譯成了“廢鋼鐵協會”,估計也是從縮略語詞典上查到的。這種硬搬詞典解釋而忽視上下文邏輯關系的做法在翻譯初學者中比較普遍。譯者只要在翻譯時認真一點,仔細推敲幾遍,這種錯誤很容易避免。
問題三 參賽者對漢語中時政新聞的相關表達不熟悉,不了解英語中常用時政縮略語的漢語譯法,譯文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在5月4日德克薩斯州加蘭地區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聲稱對其負責的未遂恐怖襲擊之后,我們發現自己又在考慮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是否是一個真正威脅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
評析:該譯者把ISIS譯成了“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將其全稱逐字翻譯了出來。這樣翻譯意思本來是正確的,但因為不是該恐怖組織在漢語中的常用稱呼,普通讀者未必能正確理解。在漢語時政新聞中,這個組織就叫做“伊斯蘭國”,是對其相對簡略的英語名稱Islamic State的翻譯。如何將英語中的縮略語翻譯為漢語,目前并沒有一致接受的做法。有的學者認為,應該把英語縮略語還原為其全稱,然后再翻譯為漢語,也就是上面這種譯文的做法。但這種譯法太繁瑣,譯文不如原文簡略,勢必會造成譯文冗長。英語原文中之所以縮略,就是為了簡潔。如果在翻譯成漢語時還原其全稱,簡潔的效果就沒有了。況且,這種做法在翻譯界很少采用。對于一些常用的時政縮略語,新聞界習慣于采用音譯的辦法,比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漢語中很多時候就譯為“歐佩克”。也有很多縮略語在翻譯成漢語時,先還原其英語全稱,翻譯為漢語后再縮略,比如NATO,其英語全稱的漢語譯文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通常縮略為“北約”。另外,現在一些國內媒體甚至直接采用英語的縮略語,不加以翻譯,比如APEC之類。無論如何,譯文對ISIS的處理方法不是漢語中通行的譯法,違反了專有名詞翻譯時應遵守的“約定俗成”原則,是不合適的。還有一些譯者采取模糊的譯法,把ISIS翻譯為“極端組織”。這種譯法不完全錯,說明譯者大體了解ISIS是什么,但譯文大而化之,過于含混。原文所說的是一個具體的恐怖組織,并非泛指所有的恐怖組織。如果采用這種模糊的譯法,譯文的準確性就打了折扣。
問題四 參賽者對國際時事不了解,不清楚相關組織的性質,導致譯文存在邏輯錯誤。
例:5月4號,恐怖分子襲擊德克薩斯州的加爾蘭地區未遂,盡管之后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宣稱會對此事件負責。但我們還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慎重考慮該組織是否真的對我們具有威脅。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嚴重威脅。
評析:該譯者把ISIS翻譯成了“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說明譯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對這一組織應該比較了解。但譯文中的“盡管……但我們……”這種說法扭曲了句子的邏輯,似乎ISIS宣稱負責本該讓“我們”放心,這與原文的意思和事實情況正好相反。發生在加蘭市的槍擊事件本身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傷亡,但“伊斯蘭國”宣稱對此負責,這就改變了整個事件的性質,使其成為一起恐怖襲擊,而且表明“伊斯蘭國”已經滲透到了美國本土,這是讓美國政府和民眾最為擔心的。也就是說,正因為該組織宣稱對事件負責,才讓“我們”再次考慮后面提到的問題,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上面的譯文采用了“盡管……但……”這樣的連接詞,完全體現不出這一層因果關系,扭曲了原文的邏輯。
問題五 參賽者不了解相關的地名,也沒有查詢相關事件,導致譯文有誤。
例:5月4日,伊斯蘭國襲擊了德克薩斯州加蘭地區,他也宣稱為此負責,但這次襲擊后果讓我們再三思量……
評析:原文中的Garland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城市,位于該州東北部,距離達拉斯比較近。這里譯者將其譯為“加蘭地區”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加蘭雖然規模不算小,但遠遠稱不上是地區。再者,英文原文中并沒有出現area或district之類的字眼,譯文中的“地區”一詞是畫蛇添足。通常來說,直接放在州名之前的地名都是比較大的城市名稱。況且,譯者如果對此次槍擊事件有所了解,或是上網查詢過此次事件,就會明確地知道Garland是個城市。
問題六 參賽者對時事英語中的一些表達及其通行的漢語譯法不熟悉,導致譯文有誤或表達不自然。
例:5月4日,德克薩斯州加蘭市遭到恐怖襲擊,但罪犯并未得逞,而ISIS組織聲稱這是他們的作為。在此之后,我們再次考慮到這樣一個問題:ISIS組織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威脅?確實是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
評析:該譯者把claimed responsibility翻譯成了“聲稱這是他們的作為”,意思完全沒問題,讀起來也通順,但這不是漢語中通行的譯法。當前漢語中對這個短語的通行譯法是“聲稱負責”。雖然曾有學者對這一譯法表示異議,但該譯法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說法。譯文出現這一錯誤的根源在于譯者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對時政表達法不夠關注,時政知識欠缺。
除了因為時政知識欠缺而導致的錯誤外,參賽譯文還存在下面兩類問題。
問題一 參賽者語言能力不足,誤譯常用詞組。誤譯最多的是in the aftermath of這個詞組。
例:今年5月4日德克薩斯州加蘭市發生的恐怖襲擊余波未息,ISIS組織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
評析:該譯者把in the aftermath of翻譯成了“余波未息”,字面上看意思并不錯。《新牛津英語詞典》對aftermath的解釋是“the consequences or after-effects of an event, especially when unpleasant”,即不好的影響或后果,而“余波”的意思正是“事件結束以后留下的影響”。但這個詞組在這里強調的是時間的先后,重點在after,“影響”雖然也是主要意思,但不是重點。翻譯為漢語時,如果“之后”和“影響”兩層意思都可兼顧當然好,如果不可兼顧,則應譯其主要意思,即“之后”。譯文中的“余波未息”只譯出了“影響”這一次要意思,導致譯文第一個分句與后面的分句邏輯不連貫。
問題二 參賽者照搬原文的標點,譯文不符合漢語規范。
例:5月4日在德克薩斯州的嘉倫市發生了一起未遂的恐怖襲擊事件—ISIS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事件發生后,我們發現自己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ISIS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威脅。答案是肯定的,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
評析:譯文保留了原文中的兩個破折號,看起來忠實于原文,卻不符合漢語的規范。原文中破折號的作用是引出插入語,即for 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如果把兩個破折號之間的成分刪去,原文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漢語中的破折號則沒有這種用法。原因不難理解,漢語講究簡潔,句子不能太長,用兩個破折號引出插入語必然會使句子變長。
獲獎譯文:美國得克薩斯州加蘭市5月4日發生一起未遂恐怖襲擊事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宣布對此負責。該事件不由讓人重新審視ISIS是否是真正的威脅這一問題。然而,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還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田佳鑫)
評析:該譯者把attempted譯為“未遂”,意思準確,也很通順,把ISIS翻譯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添加了解釋性成分“極端組織”,意思正確,也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但譯文省略了in the aftermath of,把“we find ourselves …”翻譯為“不由讓人……”也不太必要。“然而”一詞也不必要,這里并沒有轉折的意思。把這個譯文修改一下,就有了下面的參考譯文。
參考譯文:5月4日得克薩斯州加蘭市發生了未遂恐怖襲擊事件,“伊斯蘭國”宣布對此負責。事后我們不禁再次思考“伊斯蘭國”是不是真正的威脅這一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還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韓子滿)
評析:用“事后”來譯in the aftermath of,譯出了該詞組的主要意思,表明了兩個句子之間時間上的先后關系。把“不由讓人”改為“我們不禁”,更貼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