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導航和衛星系統等在汽車內部得以交匯,已經實施組件化和數字化轉型的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可能會領先一步尋求跨界合作伙伴,開拓實時智能車聯網金融服務藍海。
互聯駕駛和數字化技術正在驅動汽車行業從封閉走向開放,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導航、衛星系統和金融服務在汽車內部交匯,正在成就汽車生態圈金融商機識別、確認、交付和風險預警預控在內的“車聯網金融”超級體驗。
浪漫之旅——從“互聯駕駛”到“自主車輛”
車聯網金融大趨勢之——“自主車輛”。預計到2025年,智能互聯將主導江湖——車輛將足夠先進,能夠針對駕駛員和其他乘客的情況進行自我配置;它將能夠學習、糾正、駕駛并且與其他車輛和周圍環境進行交流。
2014年10月18日1時11分,許戈輝在新浪微博上實時發布了她采訪“法蘭西玫瑰”蘇菲·瑪索的資訊。蘇菲·瑪索這次是配合汽車品牌宣傳活動來到中國,她說:“我喜歡駕駛,我幾乎每天都開車。汽車像是自由的象征。因為你可以開著它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你可以在里面聽音樂、思考,甚至工作。所以車對我來說像是第二座房子。我用它載我的孩子上學、購物、旅游,去遠方看望父母,我可以不必等火車或者飛機。有了它我覺得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
蘇菲·瑪索話語中所散發出的法國人自由、浪漫氣質與正在到來的 “互聯駕駛”(Connected Drive)時代非常吻合。“互聯駕駛”的內涵是汽車個性化設置,通過近場通信功能的鑰匙辨別駕駛者,使駕駛者能重新獲取他們在家里獲取的音樂、新聞等內容,近場技術應用到手機中可以使車主在忘記帶鑰匙時也能開車。
就在這之前的10月10日,特斯拉在美國加州的霍桑召開發布會,發布新車ModelS P85D。特斯拉CEO馬斯克介紹,ModelS P85D可自動駕駛,該車裝配了自動駕駛系統,配備雷達和照相機、系統自動識別路標和行人、高速公路自動駕駛以及堵車自動跟隨等功能。科技巨頭特斯拉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的布局,顯示汽車行業已成為當下全球創新的重要一環。
車聯網與智能汽車將帶來投資機會,硬件提供商、內容和服務提供商等產業鏈上的一系列公司都將從中獲益,可能給相關公司帶來幾倍乃至數十倍的增量。隨著車聯網發展的深入,汽車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在車上處理文件、管控家務和獲取金融服務都將可能實現,車聯網通過這些不斷實時智能化的服務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014年被稱為車聯網落地元年。目前車聯網在全球市場的滲透率不到10%,在中國還不到5%,打造包括“車聯網金融”在內的一流、系統的“車聯網服務體系”是車聯網真正落地發展的關鍵助力因素。下一波,就是實時智能的“自主車輛”以及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自主服務”。
高度組件化——“車聯網金融”跨界“自集成”
車聯網金融大趨勢之——自集成。與其他智能設備一樣,車輛將作為物聯網(IoT)中的一個集成組件。它將收集并使用其他設備的信息,例如交通、移動能力、天氣以及與周圍物體相關的其他事件(駕駛狀況細節),還包括基于傳感器和基于位置的相鄰行業信息,例如銀行、保險和零售。
幾十年來,汽車行業一直是一個高度結構化和緊密聯系的生態系統,有明確定義的界限。汽車制造商制定規則,而且幾乎不允許“外人”進入——甚至消費者也沒有過多的發言權。但是,所有這些都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而開始改變。
當今的消費者期望無縫的、多渠道和定制的汽車相關體驗,而且他們越來越愿意為產品和服務創新做貢獻。消費者知道如何在線獲取信息,并且避開過去限制行業參與者涉入的標準流程。
由于對個人移動能力的期望值日益提高,非傳統企業紛紛推出技術手段,在駕車、導航、應對堵車或停車、與其他交通方式整合、配套金融服務定制等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幫助。車輛共享等新的業務模式甚至對車輛擁有需求產生了威脅。
消費者對無縫的、多渠道和個性化體驗的期望正在改變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他們需要在兩種渠道(在線和離線)中和價值鏈參與者(例如零售商、供應商、通信提供商、電子制造商、銀行、保險公司等)之間實現無縫的交互。
正是車聯網這一“互聯網+”的跨界合作催生了“車聯網金融”。筆者給“車聯網金融”的定義是:指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導航、衛星系統和金融服務在汽車內部交匯,實現金融商機識別、確認、交付和風險預警預控的新興金融。融入生活、感動客戶,正是“車聯網金融”的魅力所在。
例如,當銀行知悉客戶在中午12點左右刷卡支付加油信息,立即根據客戶當時位置識別和時間因素,實時向客戶推薦在附近某餐館刷卡支付餐費可享受8折優惠;當客戶步入汽車銷售中心,在流連于某新款SUV車前時收到一條來自開戶銀行的短信:“如果您使用本銀行的汽車消費貸款購買該款SUV汽車,將獲得95折利率優惠,并附贈1年的UBI保險服務”——這都屬于情境化的車聯網金融服務超級客戶體驗。正是因為汽車是物聯網部署最為密集的載體之一,實時智能的車聯網金融超級客戶體驗,也可以說是物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但它又具有一個相對聚類的車聯網消費價值鏈生態體系。
“車聯網金融”是“物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屬于未來銀行“情境化金融服務”(Contextual financial service)的灘頭堡,有些書籍將context翻譯成“場景”顯得過于狹義,場景僅僅是“情境金融服務”的現場因素,情境金融服務還包括一系列的環境因素的實時智能識別與分析。
銀行+保險——構建端到端的車聯網金融“自配置”服務
車聯網金融大趨勢之————自配置。個人移動角色包含關于個人的必要數字化信息,用于提供預期的車輛體驗。例如,在配置控制功能和座椅方面的個人偏好、多媒體偏好,在車內購物的個人財務和金融服務信息,或者關于司機或經常乘車人的醫療信息。
“車聯網金融”的爆發點不止是“車聯網保險”。
車險的定價方式主要有保額定價、車型定價及使用定價(UBI,Usage 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量的保險)三類。我國目前仍處于保額定價階段,并正在向半保額、半車型定價過渡。而歐美發達保險市場的車險已經步入UBI階段。UBI的基本模式是“現買現付”(Pay As You Go,PAYD)汽車保險,將保險政策和保費與一個人的駕駛風險和駕駛行為聯系起來,而非傳統的基于人的年齡、座駕類型、行駛地點等因素確定保險內容和費用。
目前,車聯網保險的主要定價依據來自UBI與OBD。UBI,即保費定價主要取決于車主的實際駕駛時間、里程數、地點與具體駕駛方式。OBD(On-Board Diagnostic)則是一種車載診斷系統,通過傳送汽車行駛數據,供保險公司評估車主駕駛風格。目前,人保財險、國壽財險、平安財險和太平洋財險等多家公司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涉足研發基于車聯網的車險產品。以人保財險為例,其已完成車聯網相關保險的全面解決方案,包括技術選型、分析基因組圖譜建設、業務模式和運營架構,并形成營業用車和家庭自用車兩個子模塊。不僅如此,數據是否全面有效成為車聯網保險產品成敗關鍵,畢竟車險技術在國內市場應用時間不長且加裝設備的車主少之又少。況且,車聯網保險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應用,從大層面上看無疑會成為一次商業模式的變革。
汽車電商“易車”今年1月9日宣布牽手京東、騰訊,分獲兩者8億美元和7.5億美元的獨家資源戰略投資,“易車”已上線車貸頻道,與京東、騰訊出資4億美元開拓汽車金融市場,打造汽車綜合服務生態圈。與此同時,P2P平臺與O2O汽車銷售中介已經開始攜手探路車聯網金融。優車誠品以線上預約試駕、線下實體店看車購車為主的經營模式,挑戰了二手車市場中購物無保障、信息不透明的現狀。1月19日,P2P平臺點融網宣布和國內二手車O2O平臺優車誠品“走到了一起”,并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點融網稱,將在未來的時間里為優車誠品提供貸款服務,支持優車誠品平臺發展,同時將根據和優車誠品的合作設計出更具創新精神的P2P投資產品。點融網還稱,通過這個項目,也將和優車誠品一起,探索二手車市場和整個汽車交易市場上互聯網金融的更多可能性。
但是如果沒有銀行的深度參與,就談不上端到端的“車聯網金融”服務。在車載17英寸彩色液晶中控臺屏幕上,客戶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定制更換自己汽車的內飾、外飾或其他可選擇配件,甚至可以重新自主化定制一輛新車及其售后服務方式;當然,還可以定制配套的金融服務方案,可以選擇貸款購車、租賃用車、限時優惠業務及汽車保險服務。客戶定制的汽車及配套產品服務所需價格和交付方式實時顯示在中控臺屏幕上。
客戶按照原車中控臺上登記的預約時間到汽車4S店辦理汽車內外飾更換,或取新車時,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采用聲紋、指紋或在中控臺上手寫電子簽名確認貸款簽約或資金支付事宜,隨即將配置好的原車或新車開走。
這種將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導航、衛星系統和金融服務在汽車內部交匯,實現金融商機識別、確認、交付和風險預警預控的新興金融,將之定義為“車聯網金融”。
金融機構在跟蹤滲透“車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兩個誤區。例如,對商業銀行而言,如果僅將保險產品視做代理業務,而對配合跨界價值鏈整合和根據本行客戶需求與保險公司合作定制保險產品偏于被動保守,就難以牽起整合“車聯網金融”價值鏈的重任;對保險公司而言,如果認為單純將“大數據”挖掘分析與“流程”整合和挖掘割裂開處理,就難以使“車聯網保險”商機爆發點真正落地。
“擴增銀行”效應——成就“自交流”的智能車聯網金融
車聯網金融大趨勢之——自交流。從現在開始,到2025年,車輛將與其他車輛以及周圍的基礎架構連接,實現信息和解決方案的共享。隨著車輛連接到更大的物聯網中,并且與其他行業的設備交流,車輛的社交網絡可擴展到移動服務的范圍之外。消費者需要的移動能力包括那些基于個人偏好和生活方式,幫助消費者以不同方式從一點移動到另一點所采用的產品和輔助服務,例如自動繳納過路費、按里程付費保險等金融服務。
與應用更為廣泛的物聯網金融比較,車聯網金融能夠更快地帶來“擴增銀行”(Augment Bank)效應。這是因為人類已經進入汽車生活很長時間,數字化汽車生活較之其他物聯網發展會更快,汽車具備典型的移動物聯特征,而移動物聯將推升物聯網的發展。為了主動迎合客戶,銀行通過選擇性加入服務(opt-in service,指使用者同意選擇加入該服務)來辨識客戶當下的行為和活動,并在個人或企業客戶日常金融需求浮現之際,機敏地回應其需要。實時智能銀行的擴增銀行特性,將成就車聯網金融,因為實時智能銀行了解金融交易將不分對象,從個人對個人、個人對機器,甚至機器對機器,更何況個人對汽車、汽車對機器、汽車對汽車,無所不包。萬物皆可實時智能地彼此無線溝通連接。物聯網和車聯網創造出一片數字化擴增情境新天地,不久后,這個世界里將由500億臺設備以及數億臺汽車實時串聯、彼此對話。這種各種事物皆可交易與貿易的世界,對銀行和保險公司既是龐大的商機,也是翻天覆地的變革,只有現在開始組件化和數字化轉型的銀行才能勝出。
這是因為,如果組件化和數字化成熟度不夠,會遇到寶馬公司曾經遭遇的噩夢,因為缺乏同時實施定制化和個性化所需的規模經濟基礎,讓客戶花高于汽車價格15%至20%的價格購買定制化汽車,導致他們的汽車造價比奧迪和大眾的相似車型要高。定制化(Customisation)是指根據一個人的需求和喜好來研發一種產品或服務。個性化(Personalisation)指有一個現成的產品,然后通過改變產品的某些性能和特征,使產品符合客戶的品味。通常定制化能帶來新的收入來源,且利潤可觀;而個性化更多的是為了保留客戶群體。那些聽起來很“拉風”的“車聯網金融”超級客戶體驗,僅處于起步期和探索期。只有先打好自身的組件化和數字化基礎,并與汽車廠商、汽車服務供應商、保險公司、商業銀行等一系列企業做好業務流程和數據的跨界整合,才能成就這些實時智能的“車聯網金融”服務能力。事實上,絕大部分汽車企業已經具備相對成熟的業務架構和IT架構,在服務流程整合上難度不大;困難在于大部分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都缺乏企業級的業務架構和IT架構,在過去“豎井式”的基礎上難以高效率地進行成本可控的流程和數據整合,也就難以在“車聯網金融”競爭中做大做強。
(本文節選自《實時智能銀行》一書,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創新與管理部副總經理,本文不代表作者任職機構觀點)
互聯網金融與“大信用”時代
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的推動下,我們將進入“大信用”時代。那么“大信用”時代“大”在何處?
文/陳哲
提到“信用”,現在不少民眾都會首先把這個詞和道德層面聯系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民眾對個人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還缺乏接觸和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再提到“信用”這個詞,很多民眾首先都會聯想到自己的個人信用報告,以及報告背后那些個人信用評分維度。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的推動下,我們將進入“大信用”時代。那么“大信用”時代“大”在何處?
開展個人征信的機構范圍更廣。過去在我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2015年1月5日,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這意味著未來民營企業,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將加入個人征信的行業。
信用評級的數據維度更豐富。作為全國個人征信的主干數據庫,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主要通過工資收入、社保記錄、信用卡記錄、貸款記錄等維度的數據,來對個人進行信用評級。隨著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開展個人征信業務,他們利用手中的大數據會形成更為豐富全面的信用評級數據維度。比如芝麻信用作為螞蟻金服旗下公司,擁有阿里巴巴的電商交易數據和支付寶的互聯網金融數據,包括余額寶、招財寶、煤電水氣等生活繳費和信用卡還款等。
各家信用評級數據庫從“孤立”走向“整合”。目前我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比較多,形成了不同的個人征信數據庫,然而這些數據庫之間還沒有實現互聯互通,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如果能把這些各有其獨特價值的數據庫整合在一起,綜合考慮,就能為個人給出更全面科學的信用評級。隨著我國鼓勵民營公司開展個人征信業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未來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會越來越多。這更需要一個統一、權威的個人信用報告出口,否則可能各家都出個人信用報告,但彼此不認。這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會給民眾的金融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未來我國需要一個綜合性的信用評級機構,對接全國各大信用評級機構,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為個人進行更科學、權威、全面的信用評級。美國著名的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FICO就收集各家個人征信機構評分,在加權的基礎上給出一個最完備、受到廣泛認可的評分。
個人信用評級將與個人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目前大部分民眾對個人信用評級還比較陌生,平時很少接觸,往往都是等到辦理房貸時,才接觸到央行個人信用系統,才發現自己因為沒有及時還信用卡而影響了信用評級。在“大信用”時代,個人信用評級與個人日常生活將充分融合,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影響個人信用評級的將不僅是貸款記錄、信用卡還款記錄等行為,民眾有沒有按時交水電費、有無公交地鐵逃票等行為都將影響到信用評級。這樣個人信用評級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將不僅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資格辦理某項金融業務,而是會促進一個人不斷改善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行為,變得更守規矩,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互聯網的神奇之處是能夠連接一起,然而缺乏信任的連接難以誕生高質量的金融活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一方面對高效、科學的信用評級產生了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信用評級提供了大數據資源。在互聯網金融與大數據征信互相促進下, “大信用”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