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面對中國自主創新的整體環境,外企如何看待中國,又該如何擁抱中國?本土化,無疑成為他們的選擇。
剛剛過去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讓2015年的這個夏天多了一抹紅色。在IT領域,從初夏的5月紫光成為“新華三”控股股東,到盛夏的8月,IBM中國第三代土生土長的本土領導人被任命、阿爾卡特朗訊(以下簡稱“阿朗”)企業通信業務變身國資委實際控股,這些曾經的外企在中國未來發展的路上更添了一抹“紅色”的印記。
回顧外企在中國的幾十年發展,可以總結為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將中國作為制造工廠。外企意識到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出于成本考量在中國大肆建廠,沿海工廠、流水線、打工青年、OEM隨之而來。
第二個階段是將中國作為銷售市場。這時,外企開始意識到中國市場的人口紅利和發展前景,外企辦事處和分公司紛紛成立,北京的麗都商圈、上海的聯誼大廈都曾經是第一代外企扎堆的地方。
第三個階段是將中國作為人才基地。隨著中國的發展,外企開始將中國作為全球研發的一部分,在中國的產業布局不僅是產品銷售和產品制造,也涉及到企業的核心部署。
現在,面對中國自主創新的整體環境,外企如何看待中國,又該如何擁抱中國?
本土化,無疑成為他們的選擇。
2013年的惠普世界之旅上,惠普女掌門梅格.惠特曼就提出了“in China,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時隔兩年后,收編“國家隊”的“新華三”成為惠普服務器、存儲、網絡產品和硬件支持服務在中國境內的獨家提供者。
選擇資本并購和股權變更的方式,將使企業背景和投資支持在中國本土得到更好的落地。
無獨有偶,2014年10月,阿朗企業通信業務85%的股權由國資委旗下中國華信郵電經濟開發中心(以下簡稱“中國華信”)收購,成為國資委投資及實際控股企業,新公司“ALE”由此誕生。這次收購,阿朗企業通信業務在全球及中國本土的發展都將得到中國華信的電信背景和投資實力的支持。在為中國政府機構、企業的信息化帶來先進網絡和通信技術的同時,更可以在信息安全層面提供全面保障。
近日正式拉開帷幕的“ALE全國巡演”是自中國華信正式入主ALE之后,這家流著紅色血液的全球公司首次舉辦如此規模的公開活動。
據ALE大中國區總裁吳海亮介紹,ALE今后會繼續聚焦在統一通信協作會話、應用流暢數據網絡和云方案三個方面,從應用和客戶體驗的角度來不斷地完善原有的產品和技術方案。
中國制造與信息安全、全球化與一帶一路、云計算與互聯網+是當下中國IT產業的三大熱點,“信息安全現在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ALE背后的中國華信是國有資本,這既是我們的機遇更是責任;在全球化方面,ALE目前超過90%的收入和資源都在國外,擁有完善的全球銷售與服務渠道,我們希望能夠用好手中的渠道,幫助更多的國內產業鏈合作伙伴一起‘走出去’;而互聯網+則使得業界加速從數字時代發展到大數據時代,這是一個顛覆性的窗口,將給予更多有抱負的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吳海亮說。
中國制造與信息安全、全球化與一帶一路、云計算與互聯網+是當下中國IT產業的三大熱點。面對中國自主創新的整體環境,外企如何看待中國,又該如何擁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