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虛擬貨幣重要“代表”的比特幣,雖然在2014年遭受重創,其價格從去年1月時候約1000美元的高點一路下跌至年底的300余美元,被稱為2014年最糟糕的投資品種,然而,在最近的幾個月,比特幣卻走出低谷,價格一路攀升。中國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行情顯示,比特幣價格在10月17日最高漲至1835元/個,創下近3個月新高。是什么因素再次點燃市場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激情?虛擬貨幣真的又迎來了一個生命的春天嗎?
虛擬貨幣的市場現狀
2014年,多國政府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打壓,被認為是這一虛擬貨幣價格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而在近期,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類虛擬貨幣迎來一系列的“利好”。
今年9月份,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文件,首次把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合理定義為大宗商品,與原油或小麥的歸類一樣。這意味著比特幣期貨和期權要符合CFTC的規定并接受監管,交易行為需要遵守所有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規則。這一文件也是美國監管機構首次把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合理地”定義為大宗商品。與此同時,中國的投資者似乎也看到了放寬虛擬貨幣市場的曙光。在10月份舉行的2015年首屆全球區塊鏈峰會“區塊鏈-新經濟藍圖”上,央行金融研究所、央行征信中心、上海證券交易所、陸金所、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的約200位金融行業專業人士參加,龐大的參會陣容誘發了市場對于中國即將放寬或支持比特幣行業規范化發展的猜想和關注,吸引投機資金涌入虛擬貨幣市場。
從今年以來的經濟氣候來看,虛擬貨幣再度升溫,來自于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市場對虛擬貨幣的需求急速擴張。目前,不同互聯網企業都在其平臺內推行虛擬貨幣,如Q幣、Facebook Credits、亞馬遜虛擬貨幣及邊鋒幣等各類游戲幣,其交易量和使用范圍正隨著企業平臺的擴大而不斷被推高和擴大。另一方面,則是全球貨幣市場寬松政策在2015年繼續加碼。美國的加息預期并未如期到來,而作為亞洲重要經濟體的中國、日本、韓國的貨幣政策長期維持寬松,歐元區則仍在考慮進一步加碼QE,以應對負通脹。在全球央行不斷“放水”的背景下,被認為具有“硬通貨”屬性的比特幣,其價值也就水漲船高。
相關機構的調查也顯示,美國企業及民眾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認可程度有上升趨勢。畢馬威對768位全球商業科技領袖展開的調查顯示,在未來3年,比特幣和區塊鏈,是全球科技領袖所認同的、可能對許多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之一。來自美國相關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4年比特幣獲得的總投資值已經飛升至35億美元。2015年6月,比特幣新興公司已募集到了超過40億美元的投資。2015年因此被認為是比特幣投資的最佳時段。
虛擬貨幣待解的難題
虛擬貨幣真的又迎來了一個生命的春天嗎?恐怕這只是大部分IT從業者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從業者的看法。的確,諸如比特幣這樣的虛擬貨幣是一種迷人的、炫酷的、前衛的金融交易方式,然而,虛擬貨幣自身存在的缺陷又導致其前景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虛擬貨幣若要在貨幣體系中取得較高的地位,仍有不少難題需進一步破解。
第一道需要破解的難題就是虛擬貨幣需要強化自身的“體質”,以及讓整個虛擬貨幣家族“潔身自好”,只有如此,才能增強民眾對虛擬貨幣的信任度,有助于虛擬貨幣的流通。安全性無疑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發展壯大的前提。2014年的比特幣危機,更多的是一場信任的危機。有超過85萬枚比特幣在曾經的世界最大比特幣交易所Mt Gox中被盜取,造成大量財富被抹消,這對虛擬貨幣的聲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此外,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潮的裹挾下,虛擬貨幣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他們借助虛擬貨幣的名義,游走在法律監控的灰色地帶,不僅給社會經濟正常運行帶來巨大風險,也給民眾對虛擬貨幣的信任度造成不利影響。比如,有些企業或個人以發行數字加密貨幣的名義,向虛擬貨幣的購買者承諾較高的投資回報,從而募集大量資金,從事各類風險性極高的放貸活動。有些不法分子甚至以發行虛擬貨幣的名義,進行傳銷活動,根據發展下線人數的多少,采用虛擬貨幣支付的方式來進行分紅。
虛擬貨幣需要破解的第二道難題就是如何與各國的央行和平共處。自誕生之始,虛擬貨幣就號稱自己“不受政府干預”,是一種世界貨幣。虛擬貨幣的這種定位,與當今貨幣體系的真正控制者——各國央行的利益存在著尖銳的沖突。雖然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近日宣稱,在對待比特幣的問題上要謹慎,不能“扼殺創新”,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大央行會向虛擬貨幣妥協。
目前,阿根廷與德國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比特幣這類虛擬貨幣的“合法性”,這讓樂觀主義者看到了虛擬貨幣的美好未來。然而,即便阿根廷被認為是比特幣的天堂,在這個國家,比特幣在阿根廷的使用情況也不盡如人意。IT界人士聲稱阿根廷如今有8千到20萬位比特幣用戶,但也有統計稱目前使用人數只有6000至8000人。在德國,比特幣雖然獲得了一定的合法身份,但比特幣并非“合法貨幣”,比特幣只是一種“記賬單位”,并由此作為一種“金融工具”納入到德國的法律體系當中。
在央行的支持者看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對貨幣體系的改革作用顯然被夸大了。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央行在貨幣體系中扮演的關鍵調控作用不可或缺。此外,各國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棄控制貨幣發行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由于比特幣的“鑄幣權”越來越集中在“礦工”手中,政府沒有比特幣的鑄造權,因此也就無法通過轉讓這一權利來增加營收。這意味著,政府并不樂意看到虛擬貨幣取得法定貨幣的地位。而如果虛擬貨幣不屬于“合法貨幣”,那企業就無法以虛擬貨幣納稅及在證券市場融資,企業采納虛擬貨幣就失去了意義。
也許,虛擬貨幣從一誕生就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應選擇與央行等權威公開對抗,而理應在合作中、在貨幣規則制定者的合理約束下繼續成長,并且隨著時代需求的變遷,逐步奠定自己在貨幣體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