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卡組織和銀行的多年博弈中,運營商并未取得類似日韓同行那樣的產業發展主導權,在新時期又面臨手機廠商的激烈競爭。
運營商的收入主要來自語音業務、短信業務、數據業務及其他增值業務等。在移動互聯網時期,運營商的語音業務和短信業務受到互聯網企業的旁路沖擊。運營商希望開拓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更多的創新業務,對沖傳統業務的頹勢。
市場地位
三大運營商的近場支付業務推進得比較早,推廣程度目前處在國內領先的位置。但近場支付市場整體上剛剛起步,運營商的領先優勢并不明顯。
很早推出基于短信的運營商計費體系。國內移動支付產業最早由電信運營商發起。功能機時期,三大運營商均基于各自的計費系統推出了短信支付,為SP/CP提供代收費服務,用于購買游戲點卡、道具等。運營商移動支付產品的缺點主要有費率較高、應用場景較少等,而且使用不夠便利。在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遠程支付時期,短信支付迅速式微。
相繼成立支付公司,獲得支付業務許可,推出移動遠程支付產品。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于2011年前后相繼成立支付公司沃易支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更名為聯通支付有限公司)、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并均于2011年12月獲得央行頒發的非金融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之后相繼推出移動遠程支付產品“沃支付”、“翼支付”、“手機支付”,并具有PC互聯網支付功能。

較早推出基于SWP-SIM方案的NFC近場支付應用。2013年12月,中國移動推出采用SWP-SIM方案的手機錢包產品“和包”(原名“手機支付”、“手機錢包”)。“和包”具有互聯網支付、移動遠程支付、移動近場支付的功能。在近場支付情景中,消費者開通銀行電子賬戶,完成圈存,即可刷手機消費。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分別于2013年9月和11月發布“沃支付手機錢包”、“翼支付手機錢包”。三大運營商的NFC近場支付產品在國內推出得較早,目前的進展也處在領先地位,但仍在市場拓展的早期階段,支持的應用場景、手機型號和銀行仍較少。
運營著國內最大的TSM平臺,并與銀聯對接。三大運營商均構建了基于NFC的TSM平臺,將SIM卡上的SE空間劃分為多個安全域,每個安全域之間有防火墻進行區域隔離,將安全域出租給行業合作方使用。三大運營商均已完成與銀聯TSM平臺的對接,運營商定制SWP-SIM卡,在SIM卡SE中除建立主安全域之外還預置銀聯輔助安全域。
面臨的挑戰
盡管運營商掌握著SE控制權,但卻面臨著機制更靈活的手機廠商的競爭力。
手機出貨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戰。運營商負責定制具備NFC支付功能的手機終端,通過定制機和發放SIM卡,曾經掌握著重要的終端渠道,一直想主導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并為此推出多項措施。在與同樣強勢的銀聯和銀行的多年博弈中,基本形成了“渠道在運營商、賬戶在發卡行、受理端在銀聯”的三方模式,但推進緩慢。隨著國內手機廠商的壯大,以及其自營電商渠道和其他電商平臺的發展,運營商手機出貨的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戰,2014年運營商渠道在智能機總出貨量中的占比從超過60%降到不足30%。
全終端模式下,運營商面臨著被管道化和邊緣化的風險。運營商在近場支付時期主要依賴采用SWP-SIM的NFC手機,通過掌控SE進入支付領域。近年來以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制造商對渠道和終端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強大,其構建的硬件和內容生態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在SE控制權的博弈過程中,移動終端廠商一步步積累了愈來愈深厚的技術和業務實力,運營商的優勢將越來越小。預計銀聯和銀行將支持SWP-SIM和全終端兩種模式,坐視運營商和手機廠商的競爭,運營商可能被管道化和邊緣化。這種情形已在美國市場上出現,ATT、Verizon和T-Mobile三大美國運營商一方面在Apple Pay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完全被旁路;另一方面也已將其近場支付產品SofeCard出售給Google,不再直接從事近場支付業務。
應對策略
在以手機替代現金和銀行卡的移動近場支付業務中,運營商以其移動通訊服務提供商的身份擁有天然的優勢,掌握著SE控制權,擁有龐大的用戶數量(手機用戶數甚至超過擁有銀行賬戶的用戶量)和完善的銷售渠道。但也存在很多短板,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支付市場上沒有積累,遠落后于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等,依賴于銀聯的受理網絡和轉接清算系統,也依賴于銀行的賬戶體系。
通過定制機與合約補貼推廣SWP-SIM模式NFC手機。運營商近場支付產品依賴于對SE的掌控,而后者必須通過SWP-SIM模式手機。對運營商SE掌控權的威脅來自采用全終端模式的手機廠商。運營商可以通過合約機的方式對消費者進行補貼,吸引消費者購買運營商定制的SWP-SIM模式手機。
做開放平臺,盡可能與各方合作。近場支付產品功能基本類似,因此除了用戶基礎和商戶數量之外,勝出的關鍵在于用戶體驗和市場推廣能力,這是機制不夠靈活的運營商的短板。運營商一方面要如前所述努力推廣自己的手機錢包應用,另一方面更要做好SE公共平臺。將SE開放給銀聯、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及公交卡、門禁卡、會員卡等其他智能卡發行方。一方面在運營商手機錢包應用中集成銀聯、銀行卡、支付賬戶以及其他智能卡應用;另一方面也允許各方的獨立應用使用SE。這樣才能團結更多的力量,創造更多的使用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做小額支付的發卡平臺。與銀聯和銀行等機構相比,運營商移動近場支付服務的優勢在于小額電子貨幣,類似于日本NTT DoCoMo的“Osaifu-Keitai”手機錢包業務或一卡通公交卡。開展小額支付的關鍵在于,一、商戶拓展要避免重復建設,自成封閉系統;二、目前小額支付較為普及的是公交卡,運營商可與之合作,將公交卡功能集成到手機支付上;三、與預付卡發卡方合作,作為其發卡平臺,實現虛擬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