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北”就是打敗仗,也引申為做事不成功,競爭或競選失敗。那么,“敗北”一詞究竟何義,是戰(zhàn)敗后往北逃跑嗎?
“北”在古代漢語中的本義為“背”或“相背”。古時兩軍交戰(zhàn),若一方敗退,則以“背”對著勝利的一方,所以“北”就有了“失敗”的義項(xiàng)。《孫子·軍事》:“佯北勿從。”這個“北”,也是“敗”或“敗逃”,整句話的意思是“敵人假裝敗逃,不要盲目追趕”。賈誼《過秦論》中的“追亡逐北”,意為“追殺敗逃的敵軍”。
在中國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和方位有關(guān)的詞匯,很多均來自周易的卦爻辭,還有一部分來自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yàn)。仔細(xì)考察這些詞源,對我們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有極大的幫助。拿“敗北”這個詞語來講,如果我們不知道“北”的古義是“背”或“相背”,就很難理解為什么不可以把“敗北”改成“敗東”或“敗西”,還可能以為“敗北”就是“向北方逃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