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國情懷
“在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前夕,我隨家人離開家鄉福建漳州去了臺灣。雖然那時我還很小,對于家鄉的概念還不是那么清晰,但家鄉美麗的容顏卻已經銘刻在我的記憶中。后來,在我經常去臺北眷村游玩時,從老兵們的言談話語和迷蒙的淚眼中,逐漸感受到了家鄉對于生命的意義。”
這段飽含感情的文字是黃惠珍女士在2009年前夕,應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的邀請,寫下的《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30年》一文的開頭。這是真情的流露,也是她個人經歷的真實紀錄。
黃惠珍女士1938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長泰縣坂里鄉新春村(舊名官倉)。父親黃瑞文,臺灣省籍人,在日本統治時期回大陸,曾在長泰縣坂里任小學教師。后來,考入國民黨警官學校。臺灣光復次年回臺供職,曾任臺北市警務處上校督察。晚年退休,1982年在臺去世。母親湯科女,長泰坂里新春人,1936年從印尼回國,招贅黃瑞文。1948年,留下幼女惠玉在家鄉撫養,攜帶10歲的長女惠珍和9歲的長男建忠赴臺投夫。20世紀70年代初僑居美國洛杉磯,1982年患癌病逝。黃惠珍的大弟和在臺灣出生的二弟、三弟也相繼移居美國南加州從商,均加入美國籍。 黃惠珍髫齡在家鄉就讀,家鄉的山清水秀,滋養她幼小的心靈,并打上深刻的烙印。10歲去臺灣,后考入臺北市女子中學。20世紀50年代末期步入商界,奔波于臺港之間。在一個偶然的機遇,她結識了美國商人雷蒙·杰費利斯。結縭40多年,夫婦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事業上互相幫助,生活上彼此照應。雷蒙·杰費利斯先生是在美國洛杉磯經營公路機械設備和卡車等5個公司的董事長,也是日本輪胎美國總代理商。婚后,受丈夫的影響,黃惠珍商覺靈敏,長袖善舞,在她35歲那年,抓住了20世紀60、70年代洛杉磯新移民不斷涌入帶來的商機,獨自開發房地產業獲得成功。由于她經營有方,逐漸成為南加州一位頗有名氣的企業家。黃惠珍女士還擁有一個幸福的大家庭。4個子女事業有成。孫子女7個,個個漂亮健康活潑。每日繞膝承歡,給老兩口子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家庭的和諧并沒有沖淡兒時對故鄉的美好記憶。黃惠珍女士身居異邦,心系故國。1980年,她陪同思鄉心切的母親遠渡重洋,從舊金山到上海,上海到福州,福州到長泰,輾轉萬里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里。當她見到朝思暮想的胞妹,不禁相擁而泣……故鄉之行,了卻母親最后的心愿,卻開啟她回饋家鄉的心路歷程!尤讓她記憶猶新的是,當地政府為了歡迎她們的到來,從縣劇團借來地毯,從大工廠借來沙發……點滴細節,讓她看在眼里,動在心上。鄉情,這種血濃于水的感情,讓她念念不忘、久久感懷。
1984年,長泰縣人民政府根據僑務政策,退還了黃惠珍女士娘家土改中歸公的房產。她獲悉這一消息后非常感動。
時逢原福建省省長胡平到訪美國,黃惠珍姐弟關切家鄉改革開放的情況。胡平省長鼓勵她們回故鄉看看,回故鄉創業。
一年之后,黃惠珍姐弟再度回到家鄉。看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山村,看到親切而又貧困的鄉親,黃惠珍姐弟心中五味雜陳。時值長泰縣第六屆婦女代表大會開幕,各界婦女代表為黃惠珍女士舉行歡迎會。黃惠珍即席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動情地說:“祖國是我的母親,長泰是我的娘家。”鄉親們恩禮有加的款待,使她萌發了酬報祖國,投資家鄉的動議。
當年中秋節,黃惠珍女士偕同雷蒙·杰費利斯先生、黃建忠先生前來參加長泰縣建縣1030周年的慶祝活動,并出席長泰縣僑泰塑料廠正式投產的剪彩儀式。這是長泰縣第一家中美合資企業,由黃惠珍姐弟與長泰縣共同出資。
隨著企業的順利投產和發展,黃惠珍姐弟在長泰的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1998年,她們又與臺灣的朋友合資創辦了龍泰塑膠公司。1991年,與日本、韓國朋友合資創辦了三泰塑膠公司。
這三家公司在黃惠珍姐弟的精心經營下,生意蒸蒸日上。長泰編織業因此不斷走向紅火,成為福建省最大的塑料編織袋生產基地。
在長泰投資辦廠后,黃氏姐弟又深深感到,要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僅靠她們姐弟的力量是不夠的。于是,她們義無返顧地擔當起為長泰縣招商引資牽線搭橋的工作。
多年來,黃惠珍姐弟憑借著在臺商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名望,熱心向臺商朋友介紹長泰、宣傳長泰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為長泰縣的招商引資。從1985年開始至今,長泰縣經黃惠珍姐弟介紹引進的外資企業有幾十家。黃惠珍因此被長泰鄉親譽為“編外招商局長”。
2005年9月12日,對于黃惠珍女士來說,是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她從漳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盼望已久的中國永久居留證,成為漳州市第一個獲得中國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同時,也表明她真正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懷抱。
2003年12月13日,國務院正式頒布《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福建省于2004年9月1日起受理申請,申請條件包括在沿海地區連續三年投資200萬以上,并且連續3年有良好的納稅紀錄等。憑居留證進出國境無需簽證,并走禮遇通道。這是中國政府給予外籍人士的崇高榮譽。
黃惠珍女士接過居留證激動地表示:“因為在國外,中國人到美國要拿綠卡很難,外國人到中國拿這個綠卡也不容易,所以我能夠拿到這個綠卡,我感到很榮幸。”是的,榮譽比投資的金錢回報更崇高!
黃惠珍女士不僅造福桑梓,而且熱心公益事業。從“惠中自來水廠”到坂里僑聯大廈,從支持北京奧運會到為中國水災、地震災區捐款捐物,從內蒙古捐資種樹防沙治沙到甘肅扶貧活動……黃惠珍的足跡涉及祖國大地,是愛心支撐她走得更遠,外人未必知曉,斯時她已是年逾古稀!
黃惠珍一生育有4個子女。她心中唯一的傷痛是長女德貞的英年早逝。這個女兒品學兼優,美麗乖巧。畢業于約巴林達大學,獲化學碩士學位。曾服務于美國航太總署,擁有7項發明專利。不幸罹患癌癥,過早離開了人世。為了永遠紀念親愛的女兒,黃惠珍在家鄉坂里中學捐資興建了“德貞實驗樓”。
2004年10月15日,新樓落成之日,黃惠珍女士專程趕來。鄉親們為她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數百名少年列成長長的隊伍,從村口排到樓前。黃惠珍也算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卻被感動得老淚縱橫,久久不能自己。從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的笑臉上,她仿佛看到了德貞姑娘的音容笑貌……她多年來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報,內心最深的傷痛得到了最大的告慰!
民間大使
“自從世界上出現華人移民以來,數千萬中華兒女出于各種目的移民海外,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創業歷程。創業一詞本身就是一個富于挑戰的字眼,即使在一個熟悉的文化、歷史、社會環境中,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都要展示相當大的勇氣和付出很大的努力,更何況那些身居異國他鄉的人,其艱辛的程度更大。在這些海外創業者的大軍中不乏意志堅強的女性群體,她們的創業歷程則更能讓人們對她們所表現出的勇氣、膽量、耐心和智慧而肅然起敬。如今,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活躍著華人婦女創業的身影,她們給世人展現的不僅是華人婦女的商業才華,同時也彰顯著華人婦女的魅力和風采。”
2005年6月,在江蘇各界杰出女性發展論壇上,黃惠珍女士以自身的經歷生動詮釋了華人女性的奮斗、智慧與勇氣。
據報道,從華人女性在美就業分布的狀況看,其主流就業市場,華人女性占有相當的比例。在成年華人女性就業人口中,僅從事管理及各種專業性工作,就約有26萬人,占女性就業總數的48.6%。另一項重要的社會經濟指標是教育。全美平均完成大學以上學位的男性為26%,女性為23%,而華人男性為53%,女性為44%。由此得出,21世紀的美國華人女性,其主體是一群年富力強、受教育程度高、主流就業、收入等同或略高于美國同齡婦女的平均水平、已婚率高、離婚率低、獨立自主、自強自立的群體。
20世紀80年代初期,華人新移民及大陸、臺灣的留學生大量進入洛杉磯,華人在短短幾年內增加到26萬人,約占全美華人的四分之一,這既給當地華人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帶來了適應與發展的諸多問題。作為第一代移民,黃惠珍以自身在美20多年的感悟,認為光是擁有財富不足以改變華人的地位,要真正擺脫受歧視的處境,只有自立自強,積極參政,主動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爭取話語權,才能切實保障華人應有的權益。
黃惠珍女士在美創業20多年,憑籍事業成功的有利條件,為維護華裔在美國社會的權益,加入了美國共和黨,1980年,美國共和黨亞裔全國總會成立,黃惠珍女士是該組織的發起人之一,被選為執行委員,后又當選該黨婦女副主席。黃惠珍女士還擔任加州教師聯誼會副主席,加州福建同鄉會副會長,洛杉磯臺胞商會副會長等職。
在1984年美國共和黨總統的競選活動中,黃惠珍女士熱心協助執政黨募集競選資金和拉選票,頗著勞績,里根競選連任總統就職時,給她發來請柬。同年11月,里根總統和布什副總統聯名簽署,發給她“功績證劵”。
為了促進在美各界華人婦女互相間的團結和友誼,為了提升華人婦女的地位和維護華人婦女的合法權益,發展和繁榮美國經濟,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美兩國婦女和人民間的了解和友誼,美國華人婦女聯合會于1994年成立,黃惠珍女士擔任創會會長,服務了19年,她付出了太多的心力、情感和金錢。由于年齡的原因,2003年她辭去會長的職位,但表示“對婦女會的關心和奉獻不會停止,直到永遠”。
中美兩國更多的交往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但彼此都比較陌生,需要“民間大使”的斡旋穿梭,再加上當時中國在洛杉磯尚未設立領事館,黃惠珍女士則以中國聯誼會會長的身份,承擔起接待中國國家領導人和地區官員及各界人士來訪的任務。1985年5月,國家主席李先念赴美進行國事訪問到達洛杉磯時,黃惠珍是歡迎李主席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黃惠珍至今還珍藏著李主席贈給她一塊能奏國歌、顯示五星紅旗的電子手表和一枚紀念章。1988年5月,當聽說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將赴美訪問洛杉磯,黃惠珍人在福建,不由分說,立即返回加州,不辭辛勞投入接待工作。
作為30年的“民間大使”,黃惠珍女士有太多值得書寫:
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洛杉磯臺胞商會會長,率團去漳州及閩南地區考察投資;
1984年參與歡迎中國奧運代表團,并發起在當年中秋成立的中國聯誼會;
1985年在華埠中華會館旁邊的金國酒家,升起了在洛杉磯地區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對于黃惠珍而言,在她為祖國做過的諸多大事中,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也是最艱難的,就是1989年8月3日在洛杉磯會展中心舉辦上海和福建省的產品展銷會。眾所周知,1989年6月份在北京發生的那場風波,讓美中關系將至冰點,中國在國際上也面臨著困境,改革開放面臨嚴峻的考驗。中國產品的展銷會,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商貿活動,而是賦有標志性的政治蘊涵。記得當時包括ABC、NBC和CNN三大電視臺及當地眾多主流媒體對這次展會進行了采訪,就有記者尖刻地問到,在展覽會上是否要展出坦克車?由此可見,這次展會所承受的政治壓力。
但是,黃惠珍女士不為所動,不顧個人安危,在朋友們的幫助和支持下,將這次展覽會辦得圓滿成功。展會的成功不在有多少家企業參展、有多少成交成果,而在于向世人宣告:中國不會停止改革開放的步伐,并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展會不僅為建國40周年獻上了一份賀禮,也是展示中國實力的一次機會。當時最具特別意義的展品,是中國長征火箭模型在展覽會上亮相,這也是長征火箭首次向世人公開,引起了不少的轟動。正是長征火箭,把中國的載人飛船送上了太空,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
黃惠珍女士的膽識和定力,絕非一時沖動。1990年,時任上海市長朱镕基率武漢、重慶、合肥和寧波等市的市長代表團訪問美國。這是“6.4”以后,第一個重要的訪美代表團。為了安全的原因,到機場迎接的,除了總領館的官員,僑界代表只有黃惠珍1人。
代表團此行目的是向美國主流社會介紹中國政府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不變。代表團原先沒有安排與華人社團見面。經黃惠珍一再要求,由中國聯誼會組織,200多位僑胞踴躍前來聽報告,把大廳擠得滿滿的。代表團向華人同胞報告國內形勢,使旅美僑胞增強了對祖國的信心和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
在黃惠珍女士的記憶中,最難忘還有,20世紀90年代,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來美國考察。她兩次去機場迎接,并一起用餐。在習近平調任浙江省委書記后,她也曾去杭州看望過他。每次見面,習近平都稱她為“大姐”,沒有一點架子,非常和藹可親。
時過境遷,黃惠珍女士還記得當年會面的情景。她說,務實一直都是習近平最突出的工作作風之一。習近平2013年對拉美三國的訪問和與奧巴馬的非正式會晤,都展現這種務實和平民化的作風。以務實精神發展中美兩國關系,對雙方的利益及世界穩定非常重要。她說,習近平的務實精神,會令美中關系發展進入新時代。
黃惠珍女士如今年近耄耋,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奔走活躍在中美交流交往的舞臺上,但她的赤子之心依然熾熱,家國情懷依舊不改,每天都在關心、關注祖國與故鄉每一點的進步。哪來的動力?最能代表她心聲的還是本文開頭引用的那篇文章。她款款深情地寫到:
“我當然知道,還有成千上萬的海外華人和我一樣,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回顧近30年來我所走過的道路,怎樣看都是一種幸福,因為我們開始生活在祖國盛世的時代。我生命的全部所有,已經與我的祖國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