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雖然過去,但是家鄉東山島那催人奮進,扣人心弦的扒龍船場面在我腦海里一直沒有停止。
“扒龍船”是臺胞主要祖居地東山島人對賽龍舟的俗稱,“扒”就是劃的意思。記得我少年時,村外有幾個大池塘。每年端午節吃罷午飯,我們呼朋喚友,頭頂個大木盆放到池塘里,人坐其上權當龍船,雙手當槳在水中悠哉游哉劃了起來,開開心心地過一把扒船癮。港西、大產、前何等幾個大村每年都有扒龍船,吸引四里八鄉的親朋好友前往觀賞。那時沒有公共汽車,自行車也少得可憐,為了觀看扒龍船,有的節日前夕就到親戚家過夜。我們小孩子最高興,不單為看水面,而且為看“桌面”。那時親戚們都很窮,桌面“四菜一湯”都沒有,但是他們總會設法煮一大鍋稀稀的面條、糖粥、蠔仔粥之類,這算是盡到主人盛情好意了。在特別能吃的年代,我們小孩子作客圖的就是吃,盡管家長不時用鷹一般的眼睛盯著我們,暗示吃相要好不要吃過量,但是我們還是把肚子吃得如臨產孕婦。那時農村人難得有不出工的機會,端午節休息有如古代元宵節“金吾不禁”,青年男女借作客之機,看看對方才貌言行,傳遞愛的信息。我表哥當年就是在端午節作客時認識我表嫂的,表嫂晚年,還不時提到當年是被表哥扒船時“扒”來的。
扒龍船多以生產隊為單位,所謂龍船沒有半點“龍”的裝飾,人們干脆把“龍”去掉,簡稱“扒船”。在買件背心都要布票的年代,參賽者沒有統一隊服,男的大多只穿短褲光著上身,獎品也沒有什么杯啊牌的,頂多發給每人一本《毛主席語錄》或畚箕等農具。但是參賽者個個士氣高漲,集體主義精神特好。那時候以精神鼓勵為主,人們認為一場比賽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取勝對方,已屬殊榮。但不能不提的是參賽者都可以放開肚皮吃著生產隊香噴噴的紅燒肉和豬油飯,名副其實的免費午餐!我表哥當時二十五六歲,能吃5大“菊花碗”豬油飯,也就是說一餐能吃1斤多大米煮的飯。歲月更替,在只恐不瘦的當今,人們對紅燒肉、豬油飯早已不屑一顧。有一把年紀的人對昔年御膳般的美味,只存感嘆的憶念。
改革開放以來,東山島人物質、文化生活水漲船高,端午節的“龍”異常活躍,許多常在水邊垂釣的釣友們紛紛加入水上較勁行列。在東山島這個四面環海的著名垂釣樂園,2012年龍年端午節,舉行過一次規模空前的“關帝杯”龍舟賽,8支男女龍舟隊在水上舞臺閃亮登場。當地文人獨運匠心擬出的應景征聯“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龍舟越龍脈入龍門龍騰龍地”吸引國內外聯友競相應對。說來有點怪,東山島人除非大型比賽,并不喜歡在海中扒龍船。緣因人們認為海中扒龍船,觀賞性差,遠距離更看不清楚,倘遇風大浪高,逆水行舟相當吃力。于是,傳統的池塘扒龍船經久長盛,好多鄉村年年塘中賽龍舟。池塘扒船比起規模壯觀的大海龍舟競渡,船只、賽場是小多了,但安全性大,欣賞距離近,四圍塘岸、民宅均是全方位看臺。扒船比賽牽動著每個村民的心弦,圍觀者一邊盡情觀賞,一邊為選手為自己的親人鼓勁“加油”。倘有親友在其中,我的心也會隨著他的木槳在飛舞,真正領會到什么是扣人心弦。塘上塘下劃槳聲、鑼鼓聲、鼓勁助威的吶喊聲,交織一起,激浪蕩波,構成一幅場面壯觀,鄉情濃郁的風情畫。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兩船首尾咬得很緊,差距不大,直到夕陽西下,仍然難解難分,濃興未盡。這一來,比賽時間往往得拉長好幾天。
扒龍船是力的較量,技的競賽。深諳此道的表哥說起扒龍船,仿佛喝多了酒那樣興奮。他說,頭手橈迎來當頭浪,插水宜深用力最猛,必選強壯高手者任之。在船身掉頭時,頭內橈手務要運用旋槳深劃,使船頭平穩速轉。尾內橈因船尾略翹,離水面稍遠,應挑選身高臂長,腰肢俯彎耐性強的人方可勝任。舵手把握舵槳,要奮力掌舵又要看勢轉舵,確保龍船平穩前進。司鼓手則是橈手們的指揮者,又是奪標手,應擇機敏靈活的人。總之,扒龍船要配合默契,隨著船上有節奏的鑼聲鼓點,一響一槳,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揮槳劈波,奮力向前。
在許多傳統民俗日漸式微的今天,東山島端午節的塘龍、海龍仿佛越養越壯的真龍,異常活躍。過去踏上船頭便被視為違禁的婦女,如今解脫世俗桎梏。這一年端午節由企業家林先生贊助的東山島港西龍舟賽,首次出現女子隊參賽。巾幗賽須眉,水上展英姿,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東山島軍民曾在抗日戰爭中勝利擊退日寇3次大規模武裝侵略;1953年7月16日,國共兩軍最后一場戰爭“東山戰斗”即發生于此,當年臺灣“當家人”蔣介石處心積慮選擇東山島為跳板,寓意“東山再起”,結果卻一敗涂地。戰后,毛澤東曾總結道:“東山保衛戰的勝利,不光是東山的勝利,也不光是福建的勝利,而是全國的勝利。”故東山島被譽稱“英雄島”。看今朝,龍壯英雄島,龍騰藍土地,一艘艘賽船似龍,一個個健兒也如龍,他們同舟共濟,齊心協力,他們辟波斬浪,奮勇爭先,扒的是龍舟,拼的是精神。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龍舟精神。
有機會來到福建最南端美麗的東山島,您還會聆聽到海龍、塘龍講述的更多生動有趣,激蕩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