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眼前的景況提醒我,記憶遠比幾座建筑留存的時間要長久。
這里是中國首家民間僑批局,亦稱大清第一民辦郵局——天一信局的舊址所在地,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村子的小巷深處,有三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北樓、陶園、苑南樓。西洋拱券式外廊與閩南民居相結合,氣派而精巧。這三座體量巨大、建筑考究的“豪宅”連成一片,構成了天一信局當年的商業運轉中心和生活居住中心。北樓是天一信局的業務辦公大樓,苑南樓、陶園是居住樓和后花園。
百年后的今天,那個忙碌、繁華的小型郵政帝國早已不復存在,這些“豪宅”日漸沉寂,并衰敗下來,它們被高矮交錯的鄉間樓房和厝屋包圍著,如一位遲暮的貴族老人被一群頑劣的鄉間野孩子圍繞。
時間在這里界線分明。一邊是歷經百年風雨的歐式洋樓,一邊是民居小厝;一邊是古舊斑駁但氣勢猶存的廊柱和西式山花,一邊是簇新的現代鋼窗和門戶;一邊是蛛網暗結的沉寂,一邊是市井煙火的熱鬧,這就是一個曾經輝煌的“郵政帝國”與一個閩南僑村的“傳奇”景觀。
毫無疑問,這些建筑正在衰敗,墻皮剝落,浮雕損毀,眾多無人居住的房間霉味彌漫。幾位老人居住在這里,他們是這個家族的后人,他們除了向有關部門呼吁要保護這座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外,有時還要追趕那些覬覦這里老物件的小偷,當然,他們最重要、也最得意的工作是向每一位來訪者講述他們老祖宗的輝煌與榮光。
盡管他們不是親歷者,但他們是那個“郵政帝國”驕傲的后人,記憶的光亮在講述的那一刻照亮了這片陳舊的建筑,百年前的人事回來了,一切鮮活又繁華。
天一信局還叫過另外一些名字:天一批郊、天一總局、郭有品天一信局、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名字因時勢而變,但“天一”二字未變,“天一”取自漢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即天道與人道合而為一。用“天一”作為局名寓意“天下一家”,再遙遠的異國他鄉也是一家。
“批”是閩南語“信”的意思,僑批不是簡單的華僑信件,是附帶信件的匯款憑證。天一信局經營的是為東南亞華僑、僑眷提供銀款、信函的收匯、承轉、給付的業務。
不夸張地說,天一信局創造了一個時代、一個家族的傳奇。
它的總部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分局輻射范圍遠達八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共設33家分局;它起于末世,終于亂世,跨越清代與民國,歷時四十八年;它在鼎盛時期,每年僑匯額達1000—1500萬銀圓,僑匯業務占當時閩南地區僑匯總量的三分之二;它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經營時間最長的早期民間僑批局;它創辦之早,影響之深,在全國郵政史、金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堪稱“天下第一”。
記憶賦予傳奇神秘、悠遠的魅力。這些建筑老了,但記憶歷久彌新,每一次講述,天一信局的傳奇便被塑造一次,無論遺落了某個場景,還是添加了哪個細節。何必錙銖必較呢,沒有記憶就沒有講述,沒有講述就沒有傳奇,對于天一信局也是如此。
二角美鎮流傳村,村旁有一條江流過,江名九龍江,東流不遠,匯入東海。這條江至關重要,是傳奇的發軔之地。1869年,17歲的流傳村青年郭有品從這里登船,順江出海,下南洋,到達菲律賓的呂宋,打拼謀生。另外,在那個陸路交通匱乏的年代,水路是最寬廣、最暢通的道路,這也是天一信局能在一個沿江小村子誕生的前提。
閩南人有下南洋的傳統。舊時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慌亂貧困的閩南人一代一代、一批一批為了謀生為了改變命運遠渡南洋,這樣,遙遠的東南亞與閩南許多小村莊便有了千絲萬縷的牽連。年幼喪父、由母親丁氏撫養成人的郭有品,在成年之際加入下南洋大軍成為必然選擇,因為這是他報答母親,肩扛起養家重擔的一條出路。
郭有品得到堂兄郭有德的資助,隨“客頭”漂洋過海來到呂宋,打工或做點小生意。郭有品勤勞樸實,尊老敬賢且樂于助人,深得同鄉僑民的信賴。1874年,郭有品被一些富庶僑商推舉為“水客”,專門替呂宋僑商及其雇用的華工攜帶銀信回國,派送給僑屬,賺取一些傭金。
“水客”,是當時為了適應海外華僑和國內親屬通信、匯款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職業。“水客”即是水手,他們最初也就是大帆船上的船工,慢慢地,“水客”成了替華僑捎帶家信、款項回鄉的信使。
出洋的主力主要是青壯年,在異國他鄉,他們吃苦耐勞,辛勤打拼,總要把攢下的積蓄寄回國內贍養父母家庭,買田起厝,當時還沒有郵政和銀行,這些積蓄只能通過“水客”捎帶回家,這樣向國內家眷捎帶銀信的僑批業應運而生。
郭有品幫僑民帶信帶錢,在東南亞與閩南之間來回奔波,銀信承接派送之事精細及時,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從一般的“水客”慢慢成為了“客頭”。
幾年“客頭”生涯,郭有品有了積蓄,有了經驗,他深知經營僑批是一樁收益頗豐的生意。同時,隨著海外華僑大量增加,華僑寄信匯款回鄉逐年增多,一般“水客”已不能適應華僑信匯日增多的需要。于是,1880年,郭有品在故鄉流傳村創辦了首家民間僑批局——天一批郊,有規模地經營呂宋與閩南之間的華僑銀信匯寄業務。天一批郊比1896年成立的大清中華郵政局還早16年。
從“客頭”到天一批郊,是時勢與英雄的一次美麗邂逅,它開啟了郭有品“郵政帝國”的起步之路。而真正讓天一批郊名滿東南亞的,是一次“誠信廣告”。天一批郊開辦后,每批銀信均由郭有品本人親自押運。在一次押運僑匯途中,船遇臺風突襲沉沒大海,全部銀信頃刻付之東流,所幸郭有品獲救。返鄉后,他變賣田畝家產兌成大銀,憑衣袋中僅存的收匯名單款項逐一賠付。據說那一次郭有品賠付了800塊銀元,相當于現在100多萬元人民幣。此后,郭有品名聲大震,獲得了華僑的信任,天一的業務量與日俱增。
1882年,郭有品回國完婚,完成了家族血脈的傳承。
天一信局堅持“信譽為首,便民為上”的經營之道。對于遠途來寄的人,招待食宿。匯款時如款項一時不便,而其信用可靠者先由信局墊上;遠途者,還提供休息之便或招待食宿。對居無定所的僑民,則店前收寄,回信到達,掛牌招領。
1896年,清朝郵政局正式對外營業,天一批郊經過申請核準,登記注冊為“郭有品天一信局”,總局設在龍海流傳村,外設廈門、安海、馬尼拉、宿務、怡朗、三寶彥等分局,后又增設香港、安南(今越南)分局。幾年間,以閩南為據點,形成了一個條理清晰的巨大輻射圈,基本上涵蓋了我國東南沿海和整個東南亞國家,鼎盛期每年僑匯額達千萬元大銀。
就在郭有品的“郵政帝國”基本形成之時,不幸降臨。1901年,天一信局創始人郭有品去廈門拜訪僑友時染病,英年早逝,年僅48歲。
三有位詩人說,在人生波動的曲線上,每一個轉折點都站著一個人。
的確如此。郭有品去世后,他的兒子郭行鐘站在了這個“轉折點”上。巧合的是,郭行鐘接過天一信局的“權杖”時,跟他父親當年下南洋的年齡一樣,都是17歲。
年輕的郭行鐘傳襲了父親的經營頭腦和經營策略,在他的經營之下,天一信局業務銳增,贏利甚豐。1902年,郭行鐘大膽改革,將天一信局改名為“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分設信匯部和批館,實行專業化經營與管理,并逐年增設分局于外埠,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一家現代化意義上的企業初具規模。
至1911年后的十余年間,天一信局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的分局達33家,雇用職員 556人,其中國內 163人,國外 393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民辦銀信局”。
無論天一信局怎樣如巨網一般網絡盡東南亞和東南沿海的銀信匯兌,但巨網的那根綱線始終系在閩南九龍江畔那個叫流傳村的村子里。這里是天一信局的起始地,也是郭氏家族的所在地。天一創始人郭有品為“郭氏郵政”這棟大廈打下了堅實地基,而他的兒子郭行鐘則為這棟大廈封了頂,掛上了“天一總局”的牌子。
閩南人講,人生三大事:結婚、生子、起大厝。蓋一座大房子是許多人的夢想。如果說郭有品為天一信局留下了誠信經營、科學管理的精神財富,那么郭行鐘則為天一信局留下了標榜著成功的物質財富——起大厝。
1911年,郭行鐘斥巨資在故鄉流傳村興建“天一總局”。這是一個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氣勢恢宏、工藝精湛,古色古香。由北樓、陶園、苑南樓三大部分組成,總建筑面積近5000平方米,歷時十年,于1921年告竣。
這個建筑群當年氣派壯觀的情形今天已難以看到,畢竟它們經歷了一百年風雨,但在記憶與描述里,我們仍能感受當年的“非同凡響”。
北樓最為壯觀。北樓是“天一總局”的辦公業務大樓。二層磚木結構,前后為拱券式外廊,廊柱高大氣派,正立面裝飾了西式山花,門墻上的裝飾中西交錯,有構思巧妙的信鴿和騎車郵差的高浮雕,也有西洋建筑里的安琪兒浮雕。建筑內部,中間一個大院落,回廊環繞。
北樓向西并列是三進式大厝,兩旁緊栓雙邊雨屋、屋后緊連苑南樓。苑南樓為拱券式外廊建筑,二層,后院為三進式閩南紅磚大厝。
北樓與苑南樓之間有鋼筋混凝土天橋連接。屋后的陶園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漂亮的花園。花園里建有亭臺、樓榭、假山、猴洞、魚池、花圃、石砌小道等等,綠草如茵,木林成蔭,曲徑通幽,群芳競艷,一派優雅恬靜的迷人風光。石雕、木雕、磚雕造型豐富,手法細膩。如此規模宏大、中西合璧的建筑,聳立在這個古老而傳統的鄉村,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
每批僑信到達天一總局,總局立馬在樓前高高升起“天一旗”。“天一旗”是一面紅、黃、藍三色各占旗面三分之一的綢布旗,中間“天一”兩字為白色,其造型為“天”字居中,“一”字變形為“天”字頂端有缺口的圓形,環繞“天”字四周。鮮艷的標志讓附近幾個村莊遠遠就能望見,僑眷互相傳告及時前來領取。當天未領取者總局便于次日派出專人投遞,直接送達收信人手上為止。
天一總局業務辦公大樓——北樓的落成,代表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民辦郵政的最高峰。
無論人與物,命運就是如此,高峰之后是低谷的到來。
1921年后,東南亞一帶經濟不景氣,僑商收入普遍受損,因歇業而回國的華僑漸多,僑匯逐漸萎縮,天一信局的利潤從此開始滑坡。1923年,新加坡郵政局廢除民信包封并提高民信郵資;1925年,民國郵政總局又照會海峽殖民地總郵務局,又將民信郵資再增加一倍;1927年又傳聞中國銀行準備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天一總局在常遭軍政勒借且香港、呂宋分局嚴重虧損。
1928年1月18日,天一信局宣布停業,并將分局房產轉賣以彌補虧空。天一銀信局的停業,曾引起閩南金融界的短時間波動。
一個偶然中必然的開端,一個無法預料的結局,存在48年歷史的天一信局拉上了它演出的帷幕,除了留下這寂寞的建筑外,還留給人們無盡的記憶和感慨,這就是傳奇。
據說,一份由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的天一總局保護規劃方案已經出爐,有關部門即將組織實施。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也許有一天天一總局的風采會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