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給一個村莊寫點東西,這個村莊不是我的故鄉,只因我曾經邂逅它,接近它,了解它;只因我在它身上感受到這飛躍的時代里不可或缺的一種靈魂。
一
如果說人與人邂逅是要有緣分的,那么人與地方的相逢,也是需要緣分,這個夏天,我邂逅了一個從遠古中走來的村落,它的名字叫錦宅。
錦宅臥在文圃山的西南山腳下,分處角海公路和海滄鐵路的兩旁,是漳州臺商投資區一個普通的古村落。村里住著十里八鄉有名的古建筑修繕專家——我認識的黃老。
記得那是初夏的早晨,天空早早就換上了新裙子,藍底帶鑲金邊白花的裙子。走進錦宅,空氣中帶著農村特有的泥土的氣息,整潔的村道兩旁是高低錯落有致,整齊的樓房。在黃老的帶領下,我來到一座古厝模樣的房子前面,黃老驕傲地說,我家到了。我定睛一看,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兄弟科甲第”的府邸嗎?
這古厝前有一方小小的池塘,池塘旁邊有個小小的菜畦。門口是從清代保存至今的石獅,極具南洋風格。庭院整潔,廳堂的正中擺放紅底黑字的大氣的“兄弟科甲第”的匾額。據說紀念黃氏后人黃濤、黃江兩個兄弟先后進士及第而建的。任時光如何消磨如何淘洗歲月,黃老一家幾代人堅持保護修繕,始終讓它的池塘清澈如初,窗戶依然敞亮如昔,梁上的雕花,腳下的紅磚,眼前的白瓦,訴說這往昔的崢嶸。
在我參觀的當兒,他的兒媳在廂房里忙著準備午飯。飯菜的香氣彌散在庭院里。時光仿佛在這一刻慢了下來,閉上眼睛,仿佛回到了它最初的模樣:
在那個窗下朗朗誦讀的少年,母親在自家的院子安詳地忙活。幾個調皮的孩童在門外的池塘邊嬉戲,小院里的薔薇花靜靜的散發幽香。一切都是那么的淳樸和自然。
在黃老的帶領下,我還參觀了村里的“著薦堂”,那古樸清晰完整的影壁,屹立幾百年的檐柱……我驚詫發現,這普通的小村莊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古厝。
我面前的錦宅猶如穿過層層歷史帷幕,款款向我走來,高貴而典雅。
錦宅同安故郡,舊稱“屠龍版”、“沈宅” 、“十三煙屯”,早時為同安的“糧倉”。這里地方土地肥沃,臨近海港,我親見村里有部分房屋裸露在外面的地基還可看到海岸的遺跡。我不知道在那個農耕時代哪個村落有如此大氣地擁有山、擁有田,擁有海。難怪當年流傳著“有沈宅富,無沈宅祖厝;有沈宅祖厝,也無沈宅富”其人煙稠集,家富戶殷盛況可見一斑。我想“錦宅”這一稱呼真是貼切不過了。說不定,就是因為她的富庶才因此得名的吧。
歷史悠久、土地富饒襯托它的高貴,詩書傳家涵養它典雅的氣質。
讓錦宅父老驕傲的不是祖先多富庶,而是他們歷代人才輩出。先后有十幾名鄉賢在朝為官,造福百姓。一個村社有自己的書院,別說古代就是現在也是少見的,可見,錦宅的先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建造了這沒有饑寒的天堂,更深諳“申之以孝悌之義”,是福澤后代的根本。這不正是我們先圣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嗎?
二
對我來說,錦宅的動人之處在于經歷了幾百年血與火的淬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滄桑后散發出來的動人心弦的魅力。
六百多年前,黃氏后人黃子澄為維護朝廷國家的穩定,輔助朱允文削藩。后被“靖難之役”的勝利者燕王朱棣肢解而死。黃氏一門因此株連九族,同安黃氏備受株連,黃氏一脈,所剩無幾。
劫后余生的黃氏一脈在錦宅落地生根,而根植在這片土地上的還有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族風。
不計個人恩怨榮辱得失,一心只為天下社稷,面對外敵入侵,曾經被朝廷荼毒的錦宅先民,不計前嫌、挺身而出、揮戈向前。
這里特別要提到的是民族英雄黃廷。年少的他目睹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欺壓臺灣同胞,于是立志殺敵報國,后來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干將,收復臺灣戰役中,功勛卓越。更難得的是黃廷將軍在趕走侵略者后,從民族大義出發,以國家一統為己任,于康熙三年五月率部獻出銅山島。
想起圣人言,“君子貞而不諒”,做一個守信的人,很容易;做一個講義氣的人也不難,難的是如何放下世人眼里的信義,選擇有益于生民而又可能會擔當罵名的大節大義。
驅外患,保邊疆,平內亂,安社稷,父老子代,兄亡弟補,是錦宅世代相傳的精魂。
內憂外患的晚清,錦宅的黃位、黃得美兩位義士“誓誅貪官污吏”、“拯救黎民”為起義軍宗旨發起了晚清閩南一次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廣的農民起義,震撼了清王朝。最后功敗垂成,黃得美于1853年10月17日在廈門英勇犧牲。錦宅因此備受牽連,再次禍及滿門。
匡扶社稷的黃澄、黃廷走了,為民請命的黃位、黃得美走了。可是,其祖先的責在人先、利居眾后、鐵肩道義的家國情懷卻滲入后代子孫的血脈心魂。
三
時光流轉,高貴而典雅的錦宅睿智地汲取時代華美的元素:知性、創新、合作。
誰也無法阻擋滄海桑田的變化。古時的海變成了路,山林成了平地,田野成了廠房。
聰明的錦宅人利用毗鄰廈門經濟特區,角海公路和海滄鐵路貫穿而過,交通便捷的優勢,因地制宜,在年輕有為的村干部帶領下,全村以“引進三資企業,扶持高優企業”為導向,發揮區位優勢,發展多種經營,成為漳州臺商投資區一支生力軍。
他們在文圃嶺丘陵地帶建成近千畝的“龍頭山開發區”,區內有“三和管樁”、“金之榕食品有限公司”、“廈門環訊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幾家大中型企業,投資近2.3億元。第三產業,建筑、運輸、果蔬批發、餐飲、房屋出租等日益興隆,全村個體私營戶發展到220多戶。農業方面,主要引進種植臺灣番石榴、楊桃等水果500多畝,建成大棚蔬菜生產基地近千畝,養殖白對蝦400畝。
年輕人緊跟時代步伐,帶領全村朝康莊大道飛奔。老年人也沒閑著,以黃老為主的老一輩錦宅人組成老人協會,致力于村里古厝的修繕和保護。“我們得幫孩子們守好這個家,祖先不能忘,一個忘本的人是飛不遠的,要讓我們的后代知道自己的血脈。”這句樸實的話語從一個鄉野古稀的老農口里說出,是那么擲地有聲。
政商、教育各界均不乏鄉彥才俊。錦宅人不管從農,從商,從政,為學,踐行者,不管在崢嶸歲月,還是在太平盛世,依然傳承祖先心系蒼生的家國情懷;以責任和擔當,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書寫錦宅的歷史,向世人展現它的活力和激情。
告別黃老,我走在村里這條泛著青光靜默幾百年的石板路上,夕陽下,每一塊石板就如一頁閃光的書頁。
這個夏天,我邂逅了一個躺下去是海,站起來是山的不一樣的錦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