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礁,位于漳州東側的一個古村落,被譽為漳州臺商投資區第一村,距今已有約1700年的歷史。謂之“白礁”,容易讓人臆想到海中升起的白色礁石,而她更如水中出浴的女子,溫潤如玉,皮膚白皙,懷夢端坐,眼里漾著淡淡鄉愁,堅毅如石的外表,只是為了隱藏純粹而執著的守望,訴說千年滄桑,續寫神韻傳奇。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喙庵械泥l愁似乎專為白礁而作。對這座千年古村落而言,鄉愁更是一個縈繞在每個白礁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懷。
厝頂舞鄉愁
白礁面積雖只15平方公里,其寺廟、祠堂、亭閣、宮殿等建筑物的屋檐上都會有剪瓷彩貼雕:珍禽異獸、龍飛鳳舞……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形象,都出自民間藝人之手,散發出熠熠神韻,彰顯了閩南特色,又不囿于閩南風情。
剪瓷雕是選用碗、盆等五彩瓷器,按照圖形需要,用鉗子、木槌、砂輪等工具,剪、敲、磨成大小不等的瓷片,再拼貼而成各種山水、人物、花鳥等圖案,創造出奇特立體效果,給屋頂增加了無限情趣。
厝頂有戲出。白礁慈濟祖宮屋頂上的“戲”,異于別處:簡單而不奢華,清新而不錯雜。沒有冗長的情節鋪排,只需凌空而舞的雙龍戲珠就已賦予屋頂惟妙惟肖之神力,騰云駕霧的八仙過海讓人駐足感嘆雕工之精細,亭臺軒宇、鳥鳴花艷將鬼斧神工展示淋漓,直沖云霄的翔鳳更是盎然了整個厝宇。這一出出融合了繪畫、色彩、黏貼之技藝的厝頂大戲,歷經風雨,仍不改色,神采奕奕。其實,臺灣大大小小的古建筑物也少不了剪瓷雕“大戲”:或平雕、或疊雕、或立體圓雕、或半浮雕,多樣化的制作風格和寫意手法是閩臺建筑風格的融合提升,亦是文化傳承的繼續,更是歷史淌過的痕跡。
剪瓷雕不僅是閩南人文景觀精華的縮影,是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見證,更是兩岸人民一衣帶水的款款情誼。它們在烈日下輕舞飛揚,嫵媚而不失剛強,因為每一種釉色,都寄托著一份情感;每一款圖案,都昭示著一絲期盼。鄉愁在民間藝人一次次裁剪,一片片拼貼中,被一分為二,一半留在大陸,一半安放臺灣,完滿了破鏡重圓的結局。
舌尖品鄉愁
白礁不僅積累了千年的歷史沉淀,生生不息的白礁人還用舌尖記錄每一次聚散離合,逐漸形成了極具閩臺特色的美食文化。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白礁人對“小吃”情有獨鐘,隨處可見大小面館和街邊小吃店,這些小吃不僅散發著歷史的氣息,訴說著動人的傳說,還享受著慕名來品嘗的人們發出嘖嘖贊嘆。若要飽腹,可以選擇徜徉于打鹵湯里的鹵面或是香味沖鼻的沙茶面;若要閑食,可以選擇閩南特有的海蠣煎(蚵仔煎),清熱解暑的燒仙草,或是喜慶吉祥的紅龜粿……
相傳海蠣煎就與鄭成功攻打臺灣有關。當時,因缺糧,鄭軍就地取材,將海蠣、地瓜粉混煎而成餅,發給士兵果腹。沒想到這種偶得之作后來風靡了閩南兩地,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喜愛的美味佳肴,海峽兩岸對海蠣煎的制作工藝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算是美食文化的一種融合了。不論是在白礁或是在臺灣,都能品到相似味道的海蠣煎,也讓出門在外的游子們多了一份居家的親切感。
白礁食美且有趣,不僅讓人大飽口福,更可大飽眼福。從原料到成品,每一步制作過程都呈現于每一位來客面前。一邊是視覺的誘惑,一邊是嗅覺的挑逗,加上老字號前的長隊,吊足了客人的胃口,還沒入口就開始想象其誘人之味,醉入其中。若是游玩累了,隨意踱步走進一家鹵面店,店里小妹忙著抓面、燙面、甩面、晾面,看著從熱鍋里呼之欲出的帶著水裙的面,到了碗中頓時變得干凈透亮,仿佛親臨一場魔術表演。旁邊一個巨大的不銹鋼鍋中翻騰著香滑細膩的打鹵湯,仿佛預示著人生的沉浮起落。當鹵湯澆在油面上,與生俱來的包容精神便將蓋在油面上的食材融為一體……食之趣盡在一碗面里,簡直妙不可言。
在白礁,舌尖掠過的不僅是一種美味,更是一種鄉土情結,里面包含著故鄉的味道,團圓的氣息和美好的憧憬,還有自強不息、積德行善的文化內涵。
鄉音守鄉愁
“礁”,本易讓人聯想到“黑色”。而白礁,卻特在“礁”前用“白”冠之,其用意不言而喻:此礁非黑而白,此村非比尋常。白礁亦如文圃山下靈動的白衣仙女,頭頂流光溢彩的剪瓷雕,泛出灼灼之氣,憑欄而立,隔水演繹裊裊鄉音,時而悠揚高亢、時而沉郁感傷。
“城市里沒有當初我的夢想,夢里我依然回到鹿港小鎮,廟里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歲月掩不住跌量淳樸的笑容……”這首本是描寫鹿港小鎮的歌曲,卻蘊藏著濃濃“早古味”,依然可以挑起著每個人心中的鄉愁。
即便我們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風景,可是鄉音難改,鄉情依舊。也許,偶聽一曲鄉音,便頓生了回鄉看看的沖動。思念“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溫馨,回憶“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钡那榫?。
盛行于臺灣的歌仔戲便是以漳州為起點,其抑揚頓挫的曲調亦成為海峽兩岸魂牽夢繞的鄉音??梢哉f白礁也是大陸“薌劇”與臺灣“歌仔戲”曲藝互通互融、共促共長的樞紐地。
源于臺灣本土的歌仔戲,其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技藝的傳入,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臺灣,隨之帶去的曲種“歌仔”很快在臺灣廣泛傳唱,成為赴臺的閩南籍軍民寄托相思念祖之情的方式,茶余飯后、田間地頭時不時飄出纏綿悱惻的調子,與臺灣本土風格融合便演變為“本地歌仔”。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戲班,首次回白礁慈濟宮進香、演出,其鄉音和曲調深深地感染著家鄉的觀眾,激起了旅臺鄉親對祖國的無限想念,同時也拉開了臺灣歌仔戲風行于閩南地區的序幕,因其流行于薌江流域,故而得名“薌劇”。從此,歌仔戲也成為全國地方戲劇中唯一橫跨海峽兩岸,為兩岸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
古人因交通受阻,所以尋覓鄉音可能已是了“鬢毛衰”;如今,白礁“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已經推動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尋音”之旅。夜幕降臨,戲臺前抹著胭脂水粉的藝人,投入神情地表演;戲臺一側是揮汗如雨的樂班專注忘我地配樂;臺下村民端凳而坐,時而鼓掌叫好,時而小聲哼唱,聚精會神之態,有對鄉音的癡戀,有對文化的敬畏,有對海峽兩岸歷史淵源的遙想,更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惆悵。
信俗雕鄉愁
白礁的保生信俗可謂閩臺一帶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
說起白礁慈濟宮,它與臺灣有很深的淵源。這座被號稱“閩南故宮”的慈濟祖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香緣祖廟,為紀念一個叫做吳夲的神醫而建,他醫德高潔,醫術高明,慈悲濟世,保護庶民,深受愛戴,58歲上山采藥不慎墜崖,最終羽化成仙,成為兩岸民眾共同供奉的神明。用一棵原木雕出了的三尊金身保生大帝,其金身神尊現供奉于白礁慈濟祖宮,保生二大帝漂洋過海被祀奉在臺灣學甲慈濟宮。其中不難想象,當年北宋工匠在這根原木上落下刀刀刻痕時的小心翼翼,只因每一刀的起落都承載著閩臺民眾共同的信仰。作為保生大帝信俗如同一根紐帶,牢牢地將白礁與臺灣海峽綁在一起,亦如閩臺之間一座交流傳播、尋根謁祖的文化橋梁。
早在十七世紀,一些閩籍大陸同胞渡海來臺,保生大帝信俗成為他們面對陌生環境、建立新家園的精神寄托和力量。廣大信眾將鄭成功率師登陸臺灣的紀念日——農歷三月十一日作為每年一度“上白礁謁祖祭典”的日子。當天,信眾們聚集在臺灣學甲慈濟宮,遙拜海峽對岸的龍海白礁慈濟宮并高誦“上白礁”祭文。此祭典延續300多年,從未間斷,如今在臺灣的信眾近兩千萬人。
信眾祭拜保生,共敘慈濟情緣。一次莊嚴的祭拜,一個圣神的時刻,一種堅定的信仰,旨在提醒每個人都不能忘本,飲水要思源。即便出門在外的人,都是在保生大帝庇佑下長大的,不管多忙,都要回來看看,因為落葉總要歸根,骨肉終將團聚。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根原木,雕出同根同源、不分彼此的信仰,雕出了保生仁醫仁術、救人濟世的胸懷,更雕出了兩岸攜手同行、早日團圓的鄉情。
跨越留鄉愁
昔日白礁如同深藏于深宮、羞于露臉的灰姑娘,如今她正蛻變成了一座有靈氣的現代都市,與之相接的廈門海滄自由貿易區如同那個手提水晶鞋、為尋夢而來的王子,在大家的見證下攜手創造美麗的將來。
里仁為美白礁,居住游玩兩相宜。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商貿、金融、物流等行業。村內已建成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學校、醫院、酒店、商場等公共配套一應俱全,圣地亞哥等一批品位高端生活住宅小區,成為廈、漳兩地市民的居家首選,有望成為未來漳州市新地標。不僅如此,白礁還利用豐富的“僑鄉”資源,及對臺優勢,繼續發揮地處廈漳聯接關節點的區位優勢,吸引建設臺灣農產品集散中心、臺資企業創業園,做大做強海峽兩岸旅游和文化貿易交流的“大文章”。
整個白礁就是一部刻滿鄉愁的史書,每一頁都在講述過往,每一頁又濃縮著現代之氣,她用厚重的歷史祛除每個人心中的彷徨。白礁,這座歷史又現代的城市,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徜徉于旖旎的自然風光中,步行于灑滿古跡的青石小道上,欣賞光彩照人的時代之都,同時還可感受獨一無二的古風古韻。
世界上很多東西可以拷貝:漂亮的樓宇、寬敞的廣場、便捷的交通……然而一座城市歷史的厚重感卻無法復制和再生,縱使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人們有多種藝術選擇,但終究無法取代剪瓷雕、美食、鄉音、信俗等對閩臺同源的詮釋。
花樣白礁皆神韻,地靈人杰續傳奇。白礁很大,足以將千年容下;白礁很美,經得起萬次品味。